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郑国渠的传奇,一条包藏阴谋的水渠如何为秦 [复制链接]

1#

公元前年,诸侯混战,兵连祸结,在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的较量中,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启了一场变法。

位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土地狭小,国力羸弱,又被列国紧紧围困,四面受敌,朝不保夕,国君韩昭侯欲改变现状,任用申不害主持变法,十五年,“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远离中原的秦国,祖上是给周王室养马戍边的来头,即使称霸西戎也不为其他诸侯看好,中原列国不仅将其视为蛮夷,还欲瓜分之而后快。刚刚即位的秦孝公誓要强国雪耻,遂发布求贤令,招揽六国人才,卫国人商鞅闻声入秦,随即君臣合力,铁腕变法,十数载苦心经营,一朝东出,竟把强大的魏国打得割地求和。

战国局势图,制作

孤城

秦,韩变法虽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功效,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申不害变法强调“术”,术的根本在于人,韩昭侯慧眼识人,头脑清醒,韩国有了生机勃勃的场面,但韩昭侯去世后,继任者是个无能之辈,韩国就一蹶不振。

商鞅变法倚重的是律法制度,赏罚分明,法外无情,即便太子犯法国君也无法保全,新法深入人心,就算秦孝公去世,留下的依然是一条坚实的强国之道。

因此,往后的百余年时间里,秦国愈加强大,势倾中原,令其他诸侯国谈秦色变。而韩国却在短暂的强盛之后开始衰颓,从最小的战国又变成了最弱的战国。

战国局势图,制作

孤城

公元前年的一天,韩桓惠王倚坐榻前,无精打采又若有所思。

想到秦国他就头痛欲裂,如何应对早晚必将兵临城下的秦*也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韩桓惠王永远不会忘记,十六前年上*郡与国都的联系被秦*切断,郡守冯亭将上*郡献给赵国时,他心中闪过的侥幸与阴影。

他既不甘心将占据天下要害的上*拱手让人,又希望能借机“移祸大邦,脱我存亡之危”。

却不料,秦*不出五个月就击溃赵*,并在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一时间尸骨莽莽,唯一能与秦对抗的赵就此一蹶不振,大小诸侯无不震恐。

就在三年前,秦相吕不韦领兵攻灭了东周君之国,还派蒙骜一口气打到韩国,韩国无力对抗,只得献地请和。

失去了东周国作屏障,韩国直接挡在了秦国东出的大门口,韩桓惠王天天如坐针毡,苦思冥想,最终想出了一道妙计:让敌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弱鸡,就能迎来太平。

但是让谁用什么理由去把秦国拖垮呢?

机遇的差错大概就在一念之间,假若韩桓惠王想到某位搞建筑的工程师,去鼓动秦国狂修阿房宫,一些事情是否会重写也未可知。但韩桓惠王却想到了自家的一位水利专家——郑国。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郑国

韩桓惠王给郑国交代了一个重大的秘密任务,说服秦国大兴水利,用这个工程耗空对方的国库(可见韩桓惠王也不是一点头脑都没有,起码他还知道劳民伤财)。

郑国赴秦,站在秦国的朝堂上,他的对面是刚即位不久的秦王嬴*,此时的嬴*,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只是这位少年不是普通的少年,他早已见多了战争与*治的残酷,比一般少年更加沉着理性。

忽见韩国来了一位莫名其妙的人,开口就要秦国大修水渠,嬴*却并未觉得荒谬,反而细问道:“为何修渠?”

郑国胸有成竹地答道:“秦国虽坐拥关中平原,但其北部长年干旱少雨,多数地区一毛不拔,更莫说农作。而秦一心想要成就吞并六国的伟业,必然需要众多的精良*队,养兵则需要充足的粮草,唯有水利可化荒滩为良田,秦国后方殷实才能有备无患。”

嬴*点头赞同,又问:“如何修渠?”

郑国侃侃而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关中尽可泽被。”

嬴*沉思,又问:“共有多长?何时完工?”

郑国回答:“约三百里,少则七八年,多则十余年。”

朝堂一片寂静,随即又引发一番争议的骚动,按照郑国的思路,秦国需举倾国之力投诸修渠,如此则必将大大牵制东出,利弊之间,孰轻孰重,难以权衡。唯有嬴*兴致盎然,他用少年特有的胆量接纳了这个建议,并命令郑国主持工程,速度动工。

郑国渠位置示意图,制作

孤城

而秦国也并非贸然行事,事实上,优秀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幸福感,秦国已有体会。

早在嬴*即位之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已建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禀实粮仓。

秦人也万万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依旧是举世闻名、泽披万家的水利神话。

他们更想不到的是,秦国还会一举拿下第二次水利创举。

秦国开修大渠的消息传到韩国时,韩桓惠王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但他很难想象,那远方的汩汩流水也正在敲响韩国的丧钟。

而郑国以一名间谍的身份走向秦国的时候,他心中的一张水利蓝图亦徐徐打开。

秦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灌溉渠只需利用这样的地势,使干渠顺着北面山脚向东延伸,便能俯临所有灌区。

更重要的是,泾河河水掺杂着大量泥沙,郑国用高含沙量的泾水淤灌土地,使大片的盐碱地经河水冲洗后,又被肥沃的泥沙覆盖,从而转变为富庶的耕地。

对于这样的利民工程,百姓皆传唱形容: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之师,亿万之口。

秦国会否因为一条长渠走向衰败郑国不知道,但他看到的是一方百姓在自己的努力下收获了富足与喜悦,这也是对一位水利工作者最厚重的回报。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修渠工地

然而工程近半时,修渠“疲秦”的阴谋还是传到了嬴*的耳朵里,嬴*怒不可遏,决定杀死郑国这个间谍,郑国却坦言上书: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活该嬴*能统一中国,毕竟人家年不大,却目光长远,还颇有气量。

听完郑国陈述后,嬴*一拍手,果断全力支持郑国,修,放手去修!疲不疲是我的事,把渠修好,是你的事!

前年,水渠完工,曾经的盐碱荒滩被浇灌成一片良田,《史记》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关中平原成为另一个天府之国,秦王十分高兴,没有去追究郑国修渠的本意,反而大大方方地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粮食充足,国家昌盛,不计前嫌,重用人才,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无可阻挡。

公元前年,秦王发起灭国大战,头一个对象便是韩国。十万秦*一举攻克韩国国都(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并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秦灭六国的顺序

作为中国最早的引泾灌溉工程,郑国渠在战国末年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夯实的经济基石,盛唐时期,郑国渠灌溉出的富饶秦川又是长安城的主要粮仓。

如今我们仍然能在今陕西泾阳县的泾河北岸寻觅到郑国渠渠首的遗迹,潺潺流水从山谷间穿行而过,袅袅吟唱着延展千年的悠然。

由于泾河的泥沙淤积,郑国渠渠首也在岁月累积中不断抬高,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以郑国渠为蓝本兴修引泾灌溉的水利设施,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和明代的广惠渠等。

年12月,为缓解关中大旱,陕西省决定在郑国渠遗址上重修引泾灌溉工程,工程由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历时近两年方完工,是为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多次对泾惠渠进行增建和修缮,滔滔泾河水至今仍浇灌着关中的大片土地。

这些后修的水渠和郑国渠完全重叠的部分虽然并不多,但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郑国渠的延续,是华夏民族卓绝的智慧成就,更是跨越两千年人们对国富民强的共情。

(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