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趟趟光顾书店的过程中,我成长着,身高由踮着脚才能够到柜台,到可以隔过柜台平视书架上的书,再到可以将胳膊肘伏在柜台上翻书……
酱紫FM出品
主播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惠天骄
忆及童年时曾倾尽所有去做的事,就是那时的我总是想尽办法,将所有零花钱都变成了一本本连环画。
10岁之前,我生活在中原的一个小城。小城很小,主要街道只有一条,书店在最西端,靠北,门面不大,里面就只有一间教室那么大,陈设非常简单,书也不多。走进去,迎面是一长溜玻璃柜台,里面摆着书,后面靠墙的地方是一长溜书架,也摆着书。卖书的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伯伯和一位慈眉善目的阿姨。
资料图/视觉中国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填饱肚子尚不是每家都能做到,读书买书这类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一种奢望。庆幸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始终信奉读书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人来家里,妈妈都会说,我家大女儿爱看书——妈妈是带着夸赞的语气说这些话的,这令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件可以被表扬的事情。
童年的我常常一有零花钱就去书店。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是如何踮起脚尖将汗津津的硬币或毛票递给那位老伯伯,认真地跟他说:“我要买6分钱的小画书。”“我要买7分钱的小画书。”“我要买1毛钱的小画书。”“我要买1毛2分钱的小画书。”而那位戴着不知道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的老伯伯接过钱后,就会转过身在书架上努力而认真地翻找,每本书都翻过来看封底的定价,直到找到与我给的钱数刚好吻合的书,这才如释重负地转过身来,把书递给我。我接过书也不去管内容,反正什么样的都喜欢,只要是书就行。
钱并不总是那么凑手。为了挣点零花钱,我想了许多办法。家里的牙膏用完了,我赶紧把“牙膏皮”收起来,一个牙膏皮能卖3分钱;夏天就去割草,曾经忙乎了一个暑假,割的草晒干后才卖了两毛钱;养过蚕宝宝,结茧后交给在外贸公司工作的亲戚,他说我的蚕茧品级不高,只卖了块把钱;还养过几只小白兔,剪了兔毛卖给外贸公司。可是兔子爱打洞,在屋里挖出坑,就被妈妈赶到外面待着,最后被小狗咬死了,所以只卖了一季兔毛,我的白兔养殖业就宣告结束了;还去捡过合欢树落下的绒花,晾干的绒花是中药,药店会收;夏天知了蜕掉的外壳,中药铺也收购……所有能用来换钱的招数我可能都尝试过,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都拿去换了书。
那时,光顾书店的人并不多。书店是国营的,属于旱涝保收。货架上的书内容都很高大上,给了我亲近文字的机会。阅读填补了我幼小而寂寞的内心,也为我窥视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那时候,一本小人书也会令我泪流满面。记得有一年回老家,和奶奶讲起我看过的小人书《半块银元》,讲的是一个叫小玲的女孩子被地主家抢去做了陪葬的童女。当看到小玲被灌下水银,小小的身躯摆放在地主的棺材上即将陪葬时,他的弟弟喊着姐姐,小玲却再也无法答应,小玲的妈妈看到此景,口吐鲜血昏死过去时,我泣不成声。奶奶停下手中的纺车问我:“很难受是吗?”我一下子没忍住,大放悲声。奶奶便领着我走出家门,围着门前的大藕坑转圈。我一路仍在哽咽着,邻家一位大婶见了,很关切地问我怎么了。奶奶说讲故事讲哭了,大婶想当然地说:“肯定是讲电影《卖花姑娘》吧,很多人都看哭了。”我没有说话,心想根本不是《卖花姑娘》,《半块银元》比那个电影苦多了。
有年春节,亲戚给了我一元压岁钱,那对当时的我来说,堪称巨款。我把钱揣在棉裤兜里,赶紧往书店跑,想着这下可以“富裕”地挑上几本喜欢的书了。谁知到了书店后一掏兜,空空如也,钱不见了。那份沮丧和伤感,几十年过去依然铭肌载切。
刚开始买书时,我并不识几个字,常常是买到新书后自己先根据图画连看带猜地翻一遍,然后等妈妈有空了再给我和弟弟讲一遍。儿时记性好,妈妈讲过一遍自己基本上都能记住、复述出来,再讲给小伙伴们听。读过的每一本小人书,内容都深深嵌入脑海中了,甚至夜里有时还会辗转难眠,为主人公的命运欣喜着、遗憾着、伤感着。
上学后,我最愿意上的就是语文课,因为老师会教我们认许多字。再去书店,我会指着书名念出来,让老伯伯拿给我,而不是像最初那样只是根据预算买书。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到一本《雷锋传》,那时已经学了多音字,知道“传”不仅念“zhuan”还念“chuan”,但它和雷锋搭配起来到底念哪个读音,还真不敢确定。我就问老伯伯,令人纳闷的是老伯伯居然也拿不准,记得他仔细地端详着书的封面,还摘下眼镜端详,喃喃自语着:“这到底是雷锋zhuan呢,还是念雷锋chuan呢。”我好生失望,不是因为这个字到底念啥,而是我一直认为老伯伯守着这么多书,应该是最有学问的,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在一趟趟光顾书店的过程中,我成长着,身高由踮着脚才能够到柜台,到可以隔过柜台平视书架上的书,再到可以将胳膊肘伏在柜台上翻书……读书的品位也渐渐建立起来,有选择地去读并且还很狡猾地学会了蹭书看。拿过一本书来,便伏在那里翻阅,老伯伯并不干涉,只是提醒我别把书弄折了,那样就不好再出售了。
后来,父母工作变动,我们全家搬离了那个小城。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我再也没机会回去,那个小小的书店恐怕早已不在了。曾经有那么几次,它还出现在我的梦中。它已成为我童年中的一束光,引导我走进书的海洋,照亮知识的殿堂。(羊城晚报年04月03日A08版责编:易芝娜)
来源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编辑
木言
校对
周勇
审核
钟传芳
签发
孙朝方
更
多
新
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