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记者李曜)7月31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8月防病提示,建议群众外出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在“三伏天”要注意狂犬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预防,受洪涝地质灾害地区也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病措施;学生们此时仍处于暑假阶段,家长们还需谨防孩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多汗流涎等。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2至3个月,极少超过1年,病死率几乎达%,但是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发病的动物舔舐口腔、会阴、肛门等黏膜,或者尚未愈合的伤口,都可以传播病毒、使人感染狂犬病。
防控建议:
管理传染源(主要是犬类的管理),预防狂犬病关键要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尽量避免爱犬与流浪犬或无主犬接触。
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首先要及时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如自来水管)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苯扎氯铵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医院进行进一步伤口处理。
按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若被抓伤咬伤,医院就医,正确、彻底伤口处理后,要及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并视情况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集中,夏季高发,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
防控建议:
注意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卫生习惯,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避免交叉感染。
若家庭成员患病,所有用具应消毒处理并单独使用,特别是毛巾应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居家治疗休息。
游泳池、浴室、幼托机构、住宿制学校等重点场所对集中管理的毛巾应加大悬挂间隔,避免毛巾相互接触,同时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如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即可发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小年龄儿童为主。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达5%~35%,幸存者中30%-50%留有后遗症。7月下旬—8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时期。
防控建议:
接种乙脑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的措施,应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有效预防乙脑的发生。
应做好防蚊、灭蚊。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用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外出活动时应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上浅色的宽松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
注意家庭和畜(禽)舍卫生。家庭应清扫卫生死角,清除可能蓄积有蚊幼虫滋生的各种水体,翻盆倒罐,消除积水从而消除蚊虫孳生地。
一旦出现乙脑疑似症状,如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错失救治良机。
洪涝地质灾害卫生防病提示
近期多地出现洪涝地质灾害,且正值夏季最热时节,气候炎热,温度高、湿度大,食品易受蝇虫和细菌的污染,特别提醒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