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放寒假在家的中小学生,最好的“玩伴”是什么,大多数孩子的选择恐怕都是手机。昨天,教育部网站发出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提出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眼下正在欢度寒假的孩子,大多人手机玩得正在兴头上,一到开学后真能成功“戒机”吗?
“戒机”新规解家长之忧
就在今年寒假伊始,教育部发布了10条护眼要诀,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年纪越小视屏时间要越短。视屏时遵循“20—20—20”法则,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钟以上。事实上,家长对假期孩子的最大担忧,也恰恰是没完没了地玩手机,怕影响了学习,怕损伤了视力,怕开学后收不住心。现在,教育部又制定了开学后的“戒机”新规,可谓正中家长下怀。今后,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北蔡中学校长朱海兰说,教育部的规定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损伤视力健康,还会形成手机信息依赖症,不利于建构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家庭学校需有共识
“学生上课玩手机影响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常常让老师头疼不已,但是,如果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都放在收缴学生的手机上,这又容易引发师生间冲突,甚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张海娜博士说,要让新规真正落地,先要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充分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和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一面。家长尤其要注意言传身教,自己不要成为“手机控”,要善于引导孩子阅读、运动、艺术等方面的习惯和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还要和子女一起讨论,在是否有必要配备手机上达成共识,如果认为有必要配备和使用手机,也要在手机的使用时限和使用场合等方面形成约定。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迹象,教师和家长都应及时介入。
张海娜给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买了个电话手表,设置了开放时间,还可以在放学后可以联系家长。她认为,校园“戒机”不仅需要配套的落地措施,还需要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并愿意共同遵守、维护这一规则。
校内不妨建“养机场”
此次教育部的“戒机”新规并非“一刀切”,而是做了人性化规定,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因为,确实会有部分中小学生因为独自上下学,需要有手机向家长汇报行踪。很多高中生要参加课余补习,上课的通知、机构的留言都会通过手机发给学生,不随身带着手机真会有不少的麻烦。
这些年,沪上一些高中在教学楼内开辟了一间手机储存教室,就是规定学生可以带手机上学,但不能把手机带入教室,进教学楼后必须先把手机统一存放保管。同学们风趣地将之称为“养机场”。朱海兰校长说,学校应当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学生自律公约等方式,做好手机使用的监管工作;要完善校内外沟通联络的网络,比如校内的公用电话、家校沟通平台等;当然,教师也要执行好教育部门的规定,避免使用手机布置作业。
来源:新民晚报编辑:李凯审阅:周欢欢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