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媒体时代报纸标题怎么取才能更接地气 [复制链接]

1#
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新媒体时代,千姿百态的海量资讯不断稀释和摊薄人们的注意力,而日益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使得见缝插针的碎片化阅读,成了大家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

如何在愈来愈短暂的浏览时间里,聚焦人们被不断转移的眼球,迫使传媒的标题必须愈来愈亮眼和抢眼。

新媒体认为流量的70%取决于标题,另有统计称,一个相对较好的标题,点击率大概能提升10%左右。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在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传播焦虑中,为了追求打开率和转发率,在聚焦读者注意力上进行了很多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对传统媒体而言,除了言过其实的“标题*”现象不能效仿外,毕竟还有很多可取之处。毕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也是一个避短扬长、相互融合的竞合过程。

标题应是“会说话”的眼睛

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既无传统继承也无专业套路,在题文的写作上更多地将自己当作受众自身。从这一角度和兴奋点来制作,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信马由缰,这种自由发挥的形式反倒更契合了网络一代听说读写上的率性和随意。

为了更接地气和与时俱进,报纸也在针对传播受众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力图通过标题的语感,贴近读者的感受,使之产生共鸣。

从最贴近读者的语言中寻找最鲜活的标题

好的新闻标题除了本身的新闻价值外,编辑能否用最准确的词句把新闻要点勾画出来是编辑的功力,而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标题则更多地来源于生动的日常。

疑问句式

从入冬到春节过后,北京一直纠结在无雪之中,《雪啊雪,你好意思让北京人一次次白白仰望星空吗?》,北京晚报表达的盼雪之情十分直接。

华商报的《为何昨日一城寒冬半城雪难道我们不在一个西安?》第一句以“雪姑娘真的真的真的走了!”开篇,让我们真实感受到雪姑娘很淘气,同时也再次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受读者的喜爱。

方言民谚式

与北京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盼来雪不同,新文化报的标题则透出一股东北人的冷幽默:《今儿腊七-35℃明儿腊八-34℃》用了肩题《“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真的吗?》。用这样的标题引发读者互动式体验,文中还提到“告诉你用东北方言关于冷的N种说法:老冷了、嗷嗷冷、嘎儿嘎儿冷、钢钢冷、贼拉冷……你还知道哪些更有意思的说法,一起来说说吧。”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既让当地人喜爱,也让其他地方的读者感到新鲜有趣。

引语式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是人民日报年获奖好标题中最短的一条。八个字,掷地有声,喊出了*威,展现了我*昂扬自信的风貌。

新文化报的标题《姚主席这次看你的了!》如果只看标题,很多人都想不到,正文其实来自新华社通稿《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可见标题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气质”。

语词的形象化为标题主要的表现手法

经济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标题《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原题是《重复建设拖垮了易拉罐产业》,作者最后删去“产业”二字,改“拖垮”为“压瘪”。一个口语中常用的“瘪”字,扣住了重复建设“吃瘪”与易拉罐“压瘪”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令原本过平过正的标题平添一份动感和质感,令人阅读中仿佛听到易拉罐不堪重负的变形声,感受到整个行业的不能承受之轻。

一个形象化的好标题,应当是听得见也看得见的,人民日报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把文章里墨西哥学者的观点“修建一座桥,远比砌一堵墙要好”用在标题中,用“桥”和“墙”分别代表“合作”与“隔离”,两字其中的巧用,使人类社会价值观上的对错不言自明。

这样有动感的标题,同样体现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新闻网两会晨报《听中国外长讲大国外交那些事儿》、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触摸两会划动精彩》《在两会聆听“中国合奏”》、中国青年报的《让两会成为官员学习面对公众的课堂》……等都是很好的案例。

网络流行词进入标题的精雕细琢

网络时代因缘巧合产生的网络热词,新颖、形象、有趣味。

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能让人迅速联想到相关事物和意犹未尽的复杂情绪,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其浅显的幽默性,在调侃中又往往带有一丝无奈,表达了社会转型期草根一族在生活压力下的自我排解和减压。其新颖性和流行性,很容易调动交流者之间的交际情绪,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这些效果在传播中不断发酵且自我强化,以其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热词不仅代表了潮流风向,同时也是最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