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paisufa.com/03:51
*河柳林段
柳林县三交古渡。至今仍有人在河上摆渡秦晋两地过往车辆。
*河从柳林孟门镇小园子村入境,到柳林三交镇下塔村出境,全长56.7公里,流经5个乡镇41个村庄。
*河在柳林境内共有18个滩涂,17条沟道。有座跨河的大桥是*渡*河大桥,沟通柳林和对面陕西吴堡县。相隔十几华里,陕西也修建了一座*河大桥,通往该县石西乡,与国道相连。另外,孟门*河大桥已修建完毕,但尚未通车。
柳林自古就有孟门古渡、青龙渡(后河底渡)、*渡、郝家津渡、沟岔渡、三交渡等。其中,*渡和三交渡最为知名,*渡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秦魏两国交战时大*过*河的地方,也是李自成农民起义*从陕西过来时的重要通道,*事意义十分重大,故称*渡。三交渡是古中阳县最大的水旱码头,为柳林、石楼和陕西清涧三县交会之处,因称三交。
柳林县城标志性建筑——南山宝塔。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柳林县委书记郝继平的邀请函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东依吕梁山、西俯*河水,是山西的西大门,素有“华北门户”“秦晋通衢”之称。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8镇7乡个行*村,总人口34.6万。
柳林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大禹治水遗址、高红商代夯土建筑基址、杨家将火塘寨遗址、青龙古城墙、锄沟唐窑、香严寺、南山寺等历史古迹,镌刻了柳林绵延多年的发展演变脉络。蔺相如、于*等柳林籍古代先贤,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楷模。柳林弹唱、盘子会、礼生唱祭文习俗、碗托制作工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养了柳林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厚底蕴。长篇小说《下柳林》荣获了山西文学最高奖赵树理文学奖,《枣儿红了》《*渡》《下柳林》等多部电影成功上映,展示了具有浓郁*土高原乡土气息和全民抗战时代特征的独特画卷。
柳林是光辉闪耀的红色土地。年,东征红*在柳林缔造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苏维埃*权,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部署指挥红*作战;西北红*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刘志丹将*,壮烈牺牲于柳林县三交镇。革命战争时期,柳林先后有余名青壮年参*、余名民兵支前参战,以我*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贺昌为代表的名柳林籍干部、战士为国捐躯。多年来,县境内建成了贺昌烈士陵园、三交红*东征纪念馆、刘志丹将*殉难处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柳林是资源丰富的开发宝地。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54.3亿吨,远景储量达亿吨,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煤层气总生气量预估达7.7万亿立方米;铝土矿石储量.79万吨;白云岩含矿层远景储量达数亿吨。依托全县28万亩红枣林、25万亩核桃林、20万亩小杂粮等优质农业资源,柳林碗托、红枣、核桃、芝麻饼、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以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和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三交*河峡谷景区,让人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中接受精神文化洗礼。蜿蜒县城的“四十里抖气河”,每逢隆冬之季,河面蒸气袅袅,鸳鸯成群戏水,令人叹为奇观。
柳林是快速崛起的发展高地。县城所在地柳林镇兴于明、盛于清,现存的明清街无处不体现着深深的晋商印记,反映了柳林历史以来商贸繁盛的景象。近年来,柳林传承历史文脉、抢抓时代机遇,全力推进小康县、文明县、宜居县“三县共建”,在不断加快煤炭、焦化、电力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生态环保、热电联产、旧城改造等民生事业,建设了光电子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铝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和“一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打造了煤层气、铝工业、建材产业、现代物流等转型发展新引擎,不断提升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热情的柳林人民在三川之畔、*河之滨诚邀八方来宾!
车行三交镇
鏊子山上深切缅怀刘志丹
船出古渡口
*河岸边真情祭拜母亲峰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10月26日 9时 柳林县三交镇刘志丹将*壮烈牺牲在这里
10月26日一早,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驱车前往第五站柳林三交镇。这里是两省四县相交地,也是*河上一处重要的古渡口,曾有繁华市集。正因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也成为红*东征的重要渡口之一,红二十八**长刘志丹同志就在此壮烈牺牲。
即将进入三交镇,路边很不起眼的地方竖着一块石碑,标明这里曾是红*东渡的具体地点。石碑对面则是山崖,山体被凿平一块,用浮雕雕刻了红*东渡的场景。
柳林县*河文化风景管理区的刘步飞告诉采访团,就在浮雕和纪念碑对岸,可以看到一块山体凹陷处。为了确定红*东渡的位置,当时的指挥员林彪曾在此观察了整整一个星期。
三交村鏊子疙瘩山。图中绿树环绕的山头,就是红二十八**长刘志丹将*的牺牲地。
三五分钟盘山而上,来到了位于三交镇三交村鏊子疙瘩山头上,三交是*河、屈产河、大*沟三河交汇处,也是刘志丹中弹牺牲的地方。早在年10月,三交镇人民便自发开始了纪念刘志丹的活动,当年在鏊子山上立了一块大约2米高的石板,上面书写着“刘志丹烈士永垂不朽”。到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刘志丹纪念馆,对刘志丹烈士的生平及事迹进行了详细的展示。
刘志丹纪念馆广场立着一座刘志丹的汉白玉雕像。当地民众对他的纪念早在年便自发形成。
展馆的广场里立着一座刘志丹的汉白玉雕像。就在雕像身后,一条甬道通往不远处的八角纪念亭,穿过纪念亭几十米处便是一处观景台。在通往观景台的甬道上松柏遍植,其中有两株为刘志丹女儿和女婿亲手所种。刘步飞告诉采访团,观景台所在位置就是刘志丹曾经中弹的地方,这里是鏊子山最高点。脚下,*河一览无余。
年4月14日,红*渡河战役从凌晨5点左右打到中午12点,依然僵持不下,于是刘志丹登上这个制高点观察敌情。刘步飞说,当时刘志丹持望远镜观察时,阳光照在望远镜上,也许是镜片反光,被敌人发现,于是不幸中弹。当时刘志丹的指挥所就在鏊子山上的关帝庙,关帝庙就在展览馆背后。中弹后刘志丹被用关帝庙的门板抬到安全地方进行救治。只是不幸伤重不治,光荣牺牲。
红*东征时,周恩来与毛泽民从三交古渡口登岸后,还当即展开工作,在这里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权——中阳县(年之前三交镇曾属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
红*东征纪念馆。
如今,鏊子疙瘩山下正在完善一处红*广场,镇上还保留有红*东渡后,周恩来路居旧址以及中阳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毛泽民征粮处等红色文化遗址。
刘步飞介绍,每年大约有五六万人来到三交镇,特别是刘志丹家乡的人,常来这里缅怀刘志丹将*。
10月26日 15时30分 *河母亲峰和闯王寨祭拜母亲峰是*河艄公对平安的寄托
下午3点半,采访团一行从三交镇古渡口乘汽艇前往*河母亲峰景区和一处古山寨,据说曾是李自成安营扎寨的地方。
夕阳下的闯王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闯王李自成下令*河水六月结冰,率*渡河的故事。
乘船的渡口便是三交镇的古渡口,此处*河水甚为湍急。刘步飞说,今年*河水量整整持续了天高水位,为近年来所罕见。受此影响,汽艇每天下午3点就停止售票了,最近几日才有所调整。河岸上一路堆着半米多厚的泥沙,都是*河漫上堤岸后留下的。前一阵子的*河水位跟采访团到来时相比,至少要高出近两米。
船刚出渡口,便感受到了*河汹涌,波浪翻滚,汽艇颠簸,水花飞溅,不时打在脸上。*河母亲峰景区在河对岸,实际在陕西境内,不过却是柳林*河三峡旅游景区的景点。在*河里冲着浪行进了15公里后,便到达*河母亲峰。登上岸,便可见一处大石,上有已经漫漶的石刻,“圣门祭母”几个大字依稀可辨。这块大石背后的山崖上半山腰有一座浮雕石刻观音像。刘步飞说,这座观音像是以前山体上就雕刻着的,只是近年来根据旧轮廓,又刻清晰了些。
在这里为何会有这样一处祭台,和*河母亲峰又有什么联系?刘步飞讲起了古老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到此,在吐京碛治水,这段河道非常险要,大禹的妻子正好到此,看到一块大石滚来,将要压住大禹,立刻挺身而出,救下了大禹,牺牲了自己,并化为一座山峰。“这段*河有一条生路,也有一条死路。以前船工们行船到此,便会在这里祭拜这座山峰。”从这里望去,山峰如一张人脸的侧面,饱满的额头,山体绵延仿佛长发飘着,鼻尖挺翘,乳房隆起,嘴唇和下巴清晰可辨,好像大禹妻子还安坐在*河边。
顺着沿*公路步行三五分钟,山西这边的屈产峡与陕西龙泉峡分别从东西两侧汇入晋陕大峡谷,此处也被叫*河三峡。峡谷旁边绝岭上,有一座城堡式的大门,据称便是李闯王曾经扎寨的地方。此事无可考证,也无文献可证,当地人祖辈如此传说,只有山头上残存的土墙墙体,默默印证着这段传说。
国宝香严寺
五个朝代建筑齐聚藏珍奇
古村高家垣
四大财主庭院共存现妙趣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10月27日 9时 高家垣村小小古村落 曾经住着不少财主
明清古村落高家垣村的大财主院。
高家垣村是柳林县一处明清古村落,位于柳林县城东10公里处,始建于大明正德七年,有多年的历史。村庄基本上都是高姓人家,祖上是明代从*河对面的陕西到洪洞大槐树集中后迁移过来的,在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高家以农商为业,据说村里有四大财主、八小财主,还有72个毛不念财主(所谓的毛不念财主就是更小财主)。如今保留的院落也是这些大小财主的,其中保护最好的是四个大财主院。
高家垣村的三财主院。刘志丹与此家关系密切,房里修有砖砌地道,一直通到沟底。
大财主高敬乾和二财主高奉乾,两家都是三个四合院勾连相通,院子里都有金库、银库,后来做了水井和菜窖。三财主高健乾和四财主高廷枢的院落是两个四合院勾连相通。带着我们参观的高家后人介绍,当年高健乾的孙子跟刘志丹关系密切,刘志丹曾多次在高家垣村留宿。后来,游击队也在这里设了点,常在三财主家地道里一处能容五六个人的地方开会,一旦形势危急,便通过地道直达旁边的沟底,安全脱身。
四个财主的父母据说住在大财主主院旁的一处院落里,这个院子地面上嵌有一个“正”字,饶有趣味。据说,以前村民们并不知道院子里有这个字,是在被推倒的花坛下面发现的。有人说,这个字是家训,有为人正派、高门正德之诸多寓意。
高家垣村最繁华时也不过八九十户人家,但是村里却拥有15个四合院,6个拖尾巴大门,20多个凤凰洞大门。年,这个村子被列入国家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村,如今古村落的修复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10月27日 15时 香严寺五个朝代的建筑并存于香严寺,山西仅此一家
在柳林县有两处国保级建筑,一处为香严寺,另一处为玉虚宫。10月27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探访了位于柳林县城清河岸边的香严寺。它有何特别能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访团找到了柳林县文管所的冯世平先生,他带着我们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座古寺,道出了它的珍贵所在。
香严寺是古永宁州的八大官寺之一。踏上石阶,山门上的匾额历史先让人震惊了一把——匾上有篆书“敕书”。据说,公元年前后,唐德宗李适御赐香严寺匾额,并由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匾额。不过,唐代匾额已不知所终,如今所挂的是宣统三年重新临摹的,也有百余年了。
香严寺又称鸽子寺,总有鸽子在上空盘旋飞翔。
香严寺还有一个有趣的别名“鸽子寺”。下午晴空朗朗,香严寺的上空不时有鸽子盘旋。冯世平说,相传寺里曾经藏有一只羊脂玉的鸽子,白天这只鸽子就会变成一只真鸽子飞翔,晚上又变回玉鸽。不过,羊脂玉的鸽子后来丢失了,倒是鸽子们依然在寺庙上空飞翔。
山门两侧的钟鼓楼是明代遗构,跨过山门便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元代悬山顶建筑。冯世平特地指着殿脊上的琉璃介绍,香严寺天王殿和东配殿所用的琉璃皆为黑色,刻花卉、动物,十分罕见,是香严寺的三宝之一。
越过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座金代建筑。采用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减柱造法,减少支撑大梁的柱子,扩大殿内的空间,这种建筑方法增加了选材和修建难度。冯世平介绍说,当年维修大殿时,文物专家们讨论认为要保持建筑的历史痕迹,便不能更换大梁,而是在下面加了几根柱子将大梁撑住,并给方形、80多公分厚的大梁加了铁箍防止裂开。
在大雄宝殿,冯世平又介绍了香严寺的第二个宝贝——块元代的砖雕佛龛。雕塑技法成熟、精巧,有花鸟鱼虫和人物,是元大德年间的作品。佛龛上不供奉雕像,而是用大殿两壁的十六尊罗汉壁画代替,可惜今已不存。冯世平说了个有趣的知识,原来,明代之前的罗汉只有十六位,清朝时附会了其他传说,成为现在通行的十八罗汉之说。
香严寺的主佛殿为毗卢殿,位于4米高的台阶上,面阔五间,也是一座元代建筑,四面有32朵斗拱,五层五铺作,外饰廊,这座大殿采用的则是移柱造法,也是元代典型的建筑方法。
香严寺的西院有一座二层木结构的悬山顶建筑,二楼有七尊泥塑,三佛四菩萨,屋顶大梁墨书:大明嘉靖四十二年。七尊泥塑头部遭到破坏,但从衣袂飘飘、配饰玲珑也可知其艺术价值。这是香严寺的第三宝。这座殿曾被存放农具,当年佛像前面砌了一堵墙,故而才能保存至今。
黑色琉璃、元代砖雕、明代泥塑是香严寺现存的三宝。相传历史上香严寺也有三宝,其一便是羊脂白玉的鸽子,其二便是慈士殿里曾有一座风磨铜弥勒像,相传这座铜佛像如果有生锈情况,只要放在外面,风一吹便光亮如新,故名风磨铜,到民国时期铜佛还在。其三是空放在大雄宝殿上的一根蒿梁,是尉迟敬德在打猎时发现的一根巨型蒿草,据说于上世纪70年代丢失。
山西古建大家柴泽俊先生曾评价,香严寺是座古建博物馆,五代、宋、金、元、明五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汇于一寺,山西只此一家,全国也属罕见。
10月28日 10时 于家沟村于*老家,年幼时他曾在此读书
于家沟于*祖居。
柳林于家沟据说是清初天下第一廉吏于*的祖籍。10月28日一早,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出发前往柳林东北方10公里外的于家沟村。
于家沟的排洪沟,活像一个微缩版晋陕峡谷。
于家沟处于大山深处,沟壑纵横,地貌奇特,山脉被洪水劈斩开一道深壑,两侧石崖刀劈斧砍一般,仿佛*河上的晋陕大峡谷。沟里河床怪石嶙峋,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它本是一条两山之间泄洪的通道,若是雨季泄洪,更如同微缩版的*河一般,咆哮奔涌。根据其特殊的地貌,人们把一座山取名骆驼峰,一处深沟称为鱼跃龙翔潭,还有双水窟。
于家沟村便在沟壑的一侧。据说,于家沟村的于氏一族是在元代迁到这里的。之前这里叫乔家沟,是姓乔的人家在此居住。到清顺治年间,乔家人丁渐稀,终无乔姓在此居住。而于家人丁旺盛,便更名为于家沟。
村人带着采访团来到于*家的祖宅,指着一处早已荒芜的院子,说那便是于*祖辈所居。这处院子的隔壁尚有人家正在打豆子。78岁的于万明耳朵有些背,但精神很好,笑眯眯地讲起了于*的家事。老人说,于*的祖父和父亲在外做官,就迁出了村,于*并不在村里出生,但是却在村里读过书,尚有一处读书院留存。于*的叔叔则一直在于家沟村,而且就埋在于家沟,只是这一支并未留下后人。采访团记者问于万明与于*是否为一家,老人摇头否认。于万明的孙子恰逢周末从城里回来帮忙收秋,拿出一本家谱,上面有家族辈分用字,并未看到这一支有“成”字。“也许更早之前曾为一家,但是年代更久远就不知道了。”
听村里人说,于家沟村有点奇怪,外姓人总也呆不长,不是人丁越住越稀少,便是住不久就迁往他乡。倒是于家人住着安然自在,子孙兴旺。有人说,也许跟山里那块鱼形的石头有关,只有于姓适合居住在这里。
从于家沟村翻过对面的山,大约也就十多公里便是离石的安国寺,于*更多的故事与这里,与更远的远方有关,但于家的根却在这座地形奇特的山村里。
龙门垣核桃经济林示范园,10月初,这里漫山遍野开遍*栌红叶。
采访团总是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女孩儿们强拉着小男孩儿去看航拍无人机。
记者观察:
柳林碗托 小吃背后藏着大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大要素,吃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个“吃”,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游客来到一个地方,你得让人家吃得干净、可口、舒适,否则旅游的体验度即刻下降一半;第二,旅游的“吃”也不单纯是为了填饱肚子,吃的是当地的特色,当地的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说,去了武汉,就得吃热干面,即使是那股芝麻酱的味冲掉了鼻子;去了西安,就得来碗泡馍,哪怕是要花半天时间去把死面饼掐碎;去了北京,就算是可能难以接受的豆汁,很多人也要尝几口。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也算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一种食物,如果能达到“不吃某某某,不算到某地”的程度,对当地旅游的推动作用才是最充分的,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
在柳林,最富代表性的吃食是碗托。时髦的女子,站在街边,托着小碗,细细用小刀划成小块,倒上半碗油辣椒,斯斯文文小口吃完,轻轻巧巧擦嘴离开,面更白唇更红,也是街头靓丽一景。
“碗托界”流派众多,柳林的碗托是最有名的。在省城太原,推个小车、摆个小摊卖碗托的,很多号称是“柳林碗托”,但如果有柳林人去省城办事出差,光顾一下,三言两语就露了馅儿——碗托是真碗托,柳林却是假托。摊主就会讪讪一笑:“柳林的碗托好卖么。”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走到了柳林,没有了假冒之虞,岂能不去品尝地道的柳林碗托?听人说,县委附近有家碗托店,在柳林也算是排得上号的,采访团于是就兴冲冲去了。
店名叫“四平”,里面忙乎的老板却是四平的姐姐二平。店面目测有个五六十平米,在小吃店里就算大的。几个服务员忙前忙后,连老板也擦桌收拾碗筷。我们一人让“脱”两个,还拜托人家按最柳林的方式调出来,嘶啦嘶溜吃完,一抹嘴,才回头和二平聊了几句。
二平年轻时候和她父亲就卖过六年碗托,后来还卖过瓜果蔬菜,七年前和弟弟开了这个店,因为油辣椒调得好,渐渐地打出了名气。如今店里主要卖碗托和莜面,稀饭、花卷也有,店门口还有朋友弄的个芝麻饼(这也是柳林特色小吃)炉子,这样的多种经营,在柳林所有的碗托店里是最全的。当然碗托还是主打,二平说,一天能卖一两千碗。就我们在店里吃的时候,一二十分钟,至少也出去七八十碗了。
柳林碗托里,还有好几个打出名气的,比如乔哥、乔老爷、沟门前等,各霸一方,瓜分着市场——不要小瞧这个市场,当地人估算,就四平碗托,一年收入也能有上百万。
对柳林碗托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提一提沟门前。碗托这种东西,地方性小吃,讲究的是个现做现卖,隔了夜,口感就不好了。但十来年前,沟门前经过现代化技术灭菌处理,把碗托做成了和方便面一样的方便食品,保质期从七天到三个月不等,而口感还能大致不走样。这让柳林碗托开始走进超市,走出山西。沟门前风味食品公司工作人员说,现在产品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年产值万元,据说在达产达效之后,能有一亿两千万元——其实甭管卖多卖少,它的意义在于,柳林的碗托,是柳林旅游产业链条上很重要的一环。
采访团沿*这么走过来,各县都有特产美食,但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像柳林碗托这样,注定是为旅游业而生的——它很有知名度,也像热干面之于武汉,羊肉泡之于西安一样,能够让美食和地域联系起来;它很灵活,因陋就简,街边一蹲一坐就能吃,但也能摆得上星级酒店的饭桌;凉着能吃,热着能吃,炒着也能吃,当小菜能吃,当主食无非是多来几碗;它很方便,非但吃得方便,不像其他美食一样,必须等着现做,而且,从柳林带回去给亲朋也方便。
当然,要说不足也有。那就是文化包装还不太够。众所周知,许多地方性美食,都会拉上一个名人“典故”做“形象大使”。比如说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慈禧西逃等等,这一路,不知因此产生或宣扬了多少地方美食。柳林碗托,“挂靠”的是石勒,说石勒起兵,行*路上士兵饭时不定,偶然发现荞麦粥变凉结块之后,稍加调味便更好吃,由此有了碗托云云。只是,石勒,虽然被称为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有着从奴隶到君王的传奇经历,但是石勒毕竟名气不算大,和康熙乾隆无法相提并论,更何况,就这么一段故事,也很少见卖碗托的主动宣扬,当地也没有再完善补充或者提升这个故事,这让碗托的底蕴没那么深厚。
如果碗托里没有文化和历史的味道,那么小吃仅仅是小吃,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还需再强调一遍,吃地方特色的美食,吃的就是文化,吃的就是地方的风土人情。碗托在这一点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至少,先得把碗托的名字定下来——我在这儿写的是碗托,但也会有人叫碗团、碗脱、碗秃,哪个更好说好记,哪个更好传播,大家是不是商量一下?
还有一点,和碗托本身无关,但也影响着“碗托业”。吃和游,是紧密不可分的。国内许多景区,会着意将当地特色美食搬到景区,让景区有烟火世俗的内容,让美食有传播发扬的平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可惜的是,柳林目前只有景点,没有景区。看景、吃碗托,游客只能二选一,碗托在柳林的风光名胜里,是没有栖身之所的,想为旅游做更大的贡献,也是有劲使不出。下一步,柳林要打造明清街,它紧邻国保单位香严寺,与清河公园也不远,希望碗托能常驻其间,那时,再显露小小碗托的身手吧。
正在吃午饭的采访团记者们听到外面敲锣打鼓,放下碗拿起相机就出了门。遇上了柳林风俗的婚礼,新郎新娘双双骑马而过,时不时还撒一把喜糖给路人。
寻味*河
到了柳林 还要吃软乎乎的芝麻饼
柳林县总结柳林文旅资源时提到,柳林有两小吃三古镇。两个代表性小吃,其一自然是碗托不用说,另一个是芝麻饼。一般外地人只知道碗托而不闻芝麻饼,毕竟芝麻饼没有碗托在外的名声响亮。
听说距离住的地方不过三五百米便是柳林最出名的一家碗托店,自然不能不去。就在县*府旁的拐角附近,晚饭前,溜达几分钟,看到红底招牌不小,里面人影幢幢,便是柳林人公认的碗托最好吃的店。走近发现,店旁还有一处售卖芝麻饼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碗碗托下肚,芝麻饼摊点上跟做饼的大哥聊聊。连着两三个买芝麻饼的人皆问:有没有软的。很是好奇,软的好吃?也给我来一个。
摊主姓车,这个姓在柳林离石一带不算稀罕。老车告诉我,软的是指刚烤出来的芝麻饼,面和芝麻都在热气的催发下散发着香气,嚼着软软的,嘴巴享受了,最重要的是让鼻子满足了。干了的芝麻饼,虽然吃着也很香,但只是满口余香,鼻子的嗅觉却没有得到满足。评价美食,总会说:色香味俱全,这其中必然不能忽略了嗅觉。
说到芝麻饼的制作,老车说,以前都是用吊炉烤,芝麻饼烤出来一半都是放着等风干,现在呢,不让烧炭,吊炉也快没了,都是用烤箱烤,烤出来,再放到烤箱最下面一层,用上面的余温慢慢烤干,和传统做法口感自然是有些差别的。
老车说,一天大概要卖掉两袋面的芝麻饼。我们来晚了,软乎的芝麻饼已经都卖光了,还有20来个烤干的。能吃到软芝麻饼,自然有更多满足。吃不到,也就买两个烤干的,慰藉一下,畅想一番它香软时的滋味吧。
柳林城里偶遇结婚队伍,一行人中最热闹的是舞队。
我们和*河的故事
*河岸边自创“诊疗室”
集体拍打满血复活
离家在外连轴转,采访团的成员们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白天采访、拍照录像、做直播、录航拍,晚上还得写稿、整理照片、做各种大小视频……
做文案工作通常都有职业病,那就是颈椎不好,肩颈酸疼。尤其是一天采访下来,再加上晚上的加班加点,每个人都是黑眼圈,而且早晨问早的第一句话都是“早啊!哎呀,后背疼……”从兴县转战碛口的当天,视频制作李永江,刚刚卸下行李就坐在电脑桌前剪片子,因为推送时间紧迫,他整整六个小时坐在那里,饭都顾不上吃。几天下来,小伙子肩膀就和散架一样,疼得拎不起重物,可依然抱着摄影机上蹿下跳;因为住宿条件有限,很多时候我们住的民宅里连个合适的写字台都没有,所以文字记者李雅丽,都是自己“建造”工作台,枕头垫腿上,笔记本电脑放枕头上,一篇稿子下来,2—3个小时就一个姿势,写完稿子愣是下不了地。
实际上这支平均年龄41.4岁的采访团,个个都在咬牙坚持。幸好,采访团里的谢燕和李雅丽学习过拍打疗法,能舒缓一下身体疲劳,所以中午饭前,大家就会轮着番地等着被“打”,你别说,这么一敲打还真是浑身舒畅了呢。
为了节约时间,“诊疗室”扩大,在碛口民宅的院子里,就会集体排成一列,整齐划一地开始拍拍拍。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全靠拍打,满血复活。”
经过这么一拍打,不仅缓解了大家的身体疲劳,还在采访团养成了颇具部队训练色彩的“作战风格”。在探访临县99孔半窑洞时,大家从长满荒草的宅院里通过后,身上扎满了小刺,又是站成一排,相互拔刺,彼此都着急地去拔别人衣服上的刺,却忽略了自己也像只“刺猬”。这个画面看起来很搞笑,但也很温暖。
*河在这里可以“触摸”
柳林,第六站,行走*河第20天。
我们第一次把采访车开到了*河滩上。河沙居然是坚硬的,承得住人踩车压,用手抓一把,却又能攥出水来。三交古渡上的摆渡人说,这是今年夏天的大水过后留下的。
河面开阔浪涛滚滚,看着就忍不住想吼。沿河一路走来,人人都吼出一副好嗓子。大风大浪里,你想优雅地说话,是没人听得见的。
这里是三交古渡,红*东征时从这里强渡*河,并一路向东纵深挺进。75天后,扩*0余人,筹款30多万元,解决了红*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也为抗战爆发后八路*开赴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柳林3日,我们听到了这河滩上曾有过的热血牺牲,访过了一代廉吏儿时的读书之地,惊艳于黑色琉璃瓦的流光,也看到了两岸人家眼下的岁月静好。
河对岸的母亲峰、闯王寨,已经被柳林开发成了景区。他们的传说与传奇,和着*土大垣上的明清村落,一起被打包成旅游产品推介给世人。
非常意外的是,在名不见经传的高家垣村做的直播,居然创了我们的观看纪录。这个14.3万的点击量,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就像这个拥有过四大财主、八小财主,全村无穷人,现在还存留着15个四合院的*土高原古村落一样。
在柳林,采访团成员亦曾一起守夜,等待一个纪录的诞生。
10月27日凌晨,山西晚报“千里走*河”的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万!
柳林见证了我们的欣喜与骄傲。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