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正是骑行好时节。
网约车无人接单,又连续扬招未果后,我们解锁了几辆共享单车,从单位出发顺着胶州路一路骑行寻找一家业内小有名气的自行车行。上海夏末初秋的气候舒适宜人,骑行在小马路上心旷神怡。导航提示,前方50米到达。橱窗里的霓虹店招“Rideal”很容易看漏,但门前那一排简约干练、颜值颇高的自行车却很难让人错过。没错,到地方了。
店主张博嘬了一口冰咖啡,合着店内轻快的RB音乐,正将客人定制的自行车零件,像拼乐高玩具般组装在一起。在胶州路靠近武定路,这家主营城市复古自行车的小店,已经存在了六年。主打高端定制,强调个性化,让这家自行车店多少有点异类——尤其在满街都是共享单车的当下。本期《后街小店》的讲述,由此开始。
1
因为爱好
两个男人卖起了自行车
自行车行业中也分淡季旺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秋日临近,来店询问自行车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时至今日,弄堂口的修车摊渐渐难觅踪迹,自行车行早已有了全新的面貌。
店主张博年生人,同时也是一名网球教练,他的伙伴杨曾有“IT男”的标签。两人的创业故事被不少人说起,但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热爱。如今,杨的重心转向了另一家自行车相关企业,胶州路上的店铺现在多为张博打理。
Rideal创业之初,这个自行车圈子还没资本什么事。有人喜欢骑公路车,另一类人群流行“死飞”(固齿自行车)……车友们相知、交流、组织骑行活动,其乐融融。随着流行趋势,大约六、七年前,自行车行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张博告诉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经不完全统计,与Rideal的客户画像类似的自行车行,一度达到了40多家。
张博和杨也是爱好者起步。最初,他们经营的就是当时爱好者圈里流行的“死飞”。不过,后来他们觉得当时的自行车店有些千篇一律,亟待突围破局。在摸索中,两人将注意力转向了普及面更广,更适合城市人骑行的自行车,小店就此确定了主营“城市复古自行车”的定位。
2
定制和个性化
是小店的特色
张博是个上海人,在他的记忆里,“爸爸一台二八大杠,妈妈一台二六,小时候是他们轮流用自行车‘荡’我。”张博学骑车,用的是妈妈的二六女式车。后来他慢慢了解到,自行车原来不止是记忆中的这些凤凰、永久,二八、二六,自行车在不同使用场景有不同的类型。
张博的自用车改装自一辆老式“凤凰”自行车。蓝色车架是从仓库里淘出来的,随车打气筒被保留,刹车则改成了铜质的配件,一个方盒作为车筐,这种混搭设计,复古中透着时尚。老车换新装的改装业务至今仍大受欢迎,不少对中国老字号品牌感兴趣的外国人,在上海期间会买这样一辆自行车,甚至带回自己的国家。几年前一位英国知名设计师来上海,特意来Rideal骑了次由他们改装的复古车在胶州路溜了一圈,在圈内引起不小反响。
如今店里既有能满足进阶玩家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车,也有容易上手、适合初级客户的品牌合作车。张博告诉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店里卖的车均价五千元左右,可以说并不便宜。来店客户中,老外和中国人占比基本五五开。“不少国家有骑车绿色出行的传统,外国人也并非如大家所想都很有钱,买机动车代步。一辆高质量、有品位的自行车是受欢迎的。”同时,认同这种理念的国人也不在少数。“我们希望把对的东西卖给对的人,希望客人不仅仅是喜欢这些钢架车的样子,更能理解其中传达的生活方式。”张博说。
3
共享经济浪潮
带来压力和机遇
六年前张博和杨创办Rideal之时可能无法想到,共享经济的大潮会突如其来地侵入到他们所从事的自行车行业。“共享单车”从为解决痛点而生,到变为痛点本身,也不过几年时间。
张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当年和Rideal同期出现的不少车行消失了。人们用低廉的价格,享受着用完即扔的共享便利。起初,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会有什么影响。但随着大量资本注入单车领域,他们也体会到了切身压力。不过张博对此表示乐观:“共享单车这事有两面性,它肯定是改变了大环境,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客户。一些客户来店里说自己骑共享单车习惯了,已经离不开自行车了。但觉得共享单车越来越难骑了,是时候需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了。”
在张博和伙伴看来,这间小店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赚大钱而开。从兴趣出发,他希望这里成为爱车人的港湾。在经营中遇到的客户,一些也变成了朋友,每每骑车经过,都要打个招呼或者进店坐坐。几乎天全年无休的小店,偶尔春节休息几天,就有需要保养车辆的顾客询问为什么没开门,是否一切安好,“有被需要的感觉,你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4
骑上复古车感受这座城
“自行车是你认识所在城市的最好方式。”这句口号,张博深以为然。
尽管最近几年自行车行业被挤压了空间,但张博觉得他们在Rideal上的坚持并不是硬撑。他和身边伙伴因热爱这个行业,热爱自行车文化,更多出了几分使命感。
上海的街道是适合骑行的,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边骑车边感受梧桐树下树影斑斓的惬意,或是欣赏滨江两岸的城市美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张博认为,自行车行业依旧是朝阳行业。“这是最能体现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人重新骑回自行车。”
未来诚可期。
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几条重要商业街人流如梭,与之或相交、或平行,还有一条条梧桐树下的小马路,街边小店让人在不经意间偶遇“上海味道”。
我们需要大商业街的热闹与繁华,也喜欢后街和小店的宁静与韵味。7月7日起,我们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划报道,走进“藏身”后街的小店,开启寻“味”之旅。
点击关键词
走进“藏身”后街的小店
开启寻“味”之旅
米其林外婆
海派旗袍
良辰钟表
飞跃国潮
潮流海归
好久不读
常德靓影
旧书淘“金”
花店传奇
开学百忧解
你的心目中,
上海最有腔调的后街小店
在哪里?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哦!
新民晚报融媒体
图文:萧君玮李若楠钱文婷
视频拍摄:陈炅玮孔明哲
海报设计:董春洁
统筹:龚莲
编辑:龚紫珺(见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