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闻从业三十年感怀
TUhjnbcbe - 2024/10/21 17:32:00

昨天领到了由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证书及证章,看着这本红彤彤的证书,拿着制作精美的证章,真可谓是思绪万千,感慨颇多。回首往事,三十多的年风风雨雨,三十多年的酷暑寒霜,三十年的从业生涯,三十年的苦辣酸甜仿佛一下子又回到眼前。仿佛又回到了那风狂雪吼的沉沙池工地上,,为了完成新闻采访,踏着积雪,顶着寒风;又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看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白沙的田间挥汗如雨,看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在国营林场的植树现场为小树苗培土,想起了在贾鲁河治理工地,和同事秦海党结伴采访,在那寒冬的腊月里,秦海党提着摄像机在治河工地上赤脚前行,想起了为了《魂系沙坡池》这篇文章的创优,元宵节刚过,踏积雪孤身骑着自行车采访,在那艰难的采访道路上,积雪还没有融化,时而汽车前行,时而又把自行车扛在肩上;想起了在对西瓜支书宋刘志采访的场景,耳畔仿佛又听到他淳朴憨厚的畅谈。看着这红彤彤的证书,沉甸甸的证章,又想到了从业这三十年获得的荣誉,领取的作品获奖证书,那一个个获奖证书又帮我回忆起了那一串串包含心酸,挥洒汗水的故事,那不是什么证书,那是我们一路走来的脚印,是我们在前行中挥洒出来的汗珠。这些在自己人生旅程中留下的深深脚印,那些仿佛还在空中飞腾的汗珠,在讲述着自己人生的过去,在定格自己人生的理想。电视台的同行们想要自己谈一谈三十年的感受,这里就将自己所撰写的人生感悟,也是自己新闻作品集的序言《不甘寂寞写人生》分享给大家。

由于这篇文章写于年,时光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这是当时的想法,当时的看法,这是当时印到自己新闻作品集上的文章,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行们海涵。

不甘寂寞写人生

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一生?编辑完这本集子,回想自己人生的道路,其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应该有点儿理想,有点儿追求,才有可能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干出一点业绩,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就可能会虚度年华,碌碌无为。

已届56岁的我,今天回想年高考,倍感幸运。那是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次高考,结果我有幸考上了开封地区师范学校。不知是十年浩劫的原因,还是命运的捉弄,此次高考我被该校数学专业录取。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牟县某乡一个村教小学,后又教初中。然而,倾情于文学创作的我教学之余,曾经试着写小说、写散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写出的东西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发表”在自己的抽屉里。仅有的一篇习作《杏花常开》发表在《春风》文学杂志学员专刊上。然而对文学的热情我却与日俱增。

年通过成人高招,我考上了郑州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离职进修开始系统学习中文。也许是饥饿的人方知五谷之珍重,干旱的庄稼才知道水是自己的命脉,两年的脱产学习,不仅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我开始发表一些小说、散文,同时也使自己步入了新闻写作的新天地。

记得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一所村办小学集资办学的新鲜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该校由于校舍破旧,乡里派公办教师谁都不愿来,村上孩子们无法开学,没办法村干部下狠心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集资建起了一所新学校,后公办教师才顺利调入。我看到这个新闻后,撰写了一篇题为《先栽梧桐树,再引金凤凰》的新闻稿,送到了当时的《郑州晚报》。时任《郑州晚报》政教部主任的郑涵老师收到这篇稿子后,在第二天就原文发表。初试的成功,更激发了我采写新闻的积极性,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在郑州教育学院的两年中,我先后采写并发表了三十多篇新闻稿件,初步奠定了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础。毕业后,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后调到中牟县广播站,开始了我长达25年的新闻记者生涯。

25年沧桑,25年风雨历程,25年的喜怒哀乐,汇成一句话:做一名新闻记者,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才能够用自己的笔(话筒、摄像机)去描绘美丽的人生,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

然而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呢?我的体会是:

一、当记者要做到“三勤快”“两善于”

记者的职业天性就是喜新厌旧,作为一名记者,要想采到好新闻,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做到腿勤、嘴勤、手勤,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腿不勤找不到好新闻线索,嘴不勤问不出事情原委,手不勤写不出好的作品,不善于思考,写出的文章没有理性,不善于联系,出手的作品没有厚度。记者只有做到“三勤快”“两善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记得年我在采写《五旗映在我心中》一稿时,就是因为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县直小学开展了“五旗在我心中”活动,学校从娃娃抓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是我们做了一个《五旗在我心中》的少儿节目,获得了当年的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年,当时正在流行南下打工潮,在采访张庄乡家庭腐竹作坊招来不少打工妹的事件后,我想,在这穷乡僻壤能招来打工妹,可以说是一个反常的现象,于是我采访并写出编发了《张庄乡引来打工妹的报告》一稿,该篇稿件荣获当年的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年,中牟县隆重表彰优秀农民工,这个事件发生后,我觉得这个事件不仅仅是一次表彰,他的意义在于他表彰的背后,于是我在写《中牟县首次表彰优秀农民工》这篇消息时,不是简单的写成会议消息,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县委书记对农民工的关爱和以后的保障上。结果这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县级台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年初,中牟县的芹菜出现卖难,政府号召全社会都奉献爱心,购买爱心芹菜,作为一名记者,面对这样的新闻事实,不是一味的去追随,而是去冷静的思考,和记者们一块深入采访,用评论的方式写出了《爱心助农何时休》。结果这篇文章不仅获得了郑州市新闻奖一等奖,而且还获得了河南省新闻奖三等奖。

二、当记者要不怕吃苦

如果记者怕吃苦,浮在上边,跑机关,看文件,不同老百姓接触,不了解老百姓的苦辣酸甜,不知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还会有老百姓看你的文章、读你的作品吗?因此,作为记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热腾腾的现实生活中抓活鱼,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沉到海底去,采得珍珠来。”当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就必须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感受去体会。到百姓之中要比跑机关,泡会议难得多,苦得多。不仅要承担风险,吃尽苦头,甚至还要受到这样那样的误解。因此,怕吃苦的记者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更写不出好作品。记得我在采写《魂系沙坡池》这篇稿子时,起因是听一位同事说,沙坡池一位名叫李青安的生产队长因病去世,群众自发给他送葬。我觉得新鲜,就进行深入采访。刚过春节,我前后七次冒着严寒,踏着未化尽的积雪,顶着料峭的寒风,骑自行车骑一段,背一段,到沙坡池去采访,才完成了这篇稿子的写作。该稿获得了河南省年度好新闻三等奖。年,驻中牟武警三支队战士潘发勤荣获“全国模范班长”称号,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一个普通士兵荣获全国荣誉称号,里边一定有不寻常的事迹。我在警营住了将近一周,通过深入采访,把大量的事实记录下来,最终写出了《燃烧的警魂》一稿,该稿不仅荣获了当年的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还获得了中国广播学会颁发的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年,中牟县罗宋村的大棚西瓜叫响了省内外,我觉得,作为中牟县南沙区的姚家,能出这样一个典型,实属不易,这里边肯定有文章可做,我就深入采访,写出了《西瓜支书》这篇稿子,不仅获得了郑州市新闻奖一等奖,还在年获得了郑州市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提名奖。由于这次采访深入,还和宋留志以及他的不少村民结为朋友。年,宋留志积劳成疾,因病突然去世,自己也和他的村民一样,心情悲痛,想着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含泪采访了他的事迹,又写出了《西瓜支书宋留志》这篇广播稿,结合平时的接触,把他的精神归结为一把钥匙打开了罗宋村致富的大门、象陀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似一个磁场吸引着全村的群众。再加上广播的特有表现手法,结果这篇文章不仅获得了郑州市新闻奖一等奖,河南省新闻奖二等奖,而且还获得了河南省县级台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三、当记者要敢于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要敢于同有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

社会上把记者誉为无冕之王,然而,无冕之王的背后却蕴含着伸张正义的责任和为民请命的义务,这是记者的天职。如果一个记者只当小喜鹊,不当啄木鸟,只会报喜,不会解忧,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老百姓把记者誉为无冕之王,那是因为记者能够运用手中的笔,去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把老百姓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当然,在这方面记者要有一个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在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时,要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要求,既要为民伸张正义,又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帮忙不添乱。年,中牟县一个乡引种了泰国八棱丝瓜,结果结出的丝瓜是不伦不类,使农民遭受巨大的损失。由此我想到,在当前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贪大求洋,也不能脱离实际,于是我结合其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走出农业结构调整的误区》,该文在当年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荣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而且是当年全省唯一一篇来自县级新闻媒体的评论节目。

四、当记者要满足现状,甘于清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记者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个相对热门的行业。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满足现状甘于清贫。有不少记者也许一辈子爬格子,无所长进,反而有不少被采访的对象,在记者的笔下脱颖而出,或步入领导的行列,或成为一方的富翁。因此尚有不少人把编辑记者的工作说成是“为他人作嫁衣”。如果记者自己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为权所困,为钱所扰,就会误入歧途,影响到自己的笔,出卖良心,丧失尊严,成为一个不为人所耻的败类。我从事新闻行业25年来,二十多年从事新闻管理工作,担任电台台长也已经13年,但是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都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从没有把自己的笔放下来。年春节,大年初一我借着放假回老家探亲的机会,深入乡村,通过采访写出了反映农民过年忙生产的新闻报道《农家少闲月,过年人倍忙》,不仅在中牟电台播出后受到好评,还被《郑州日报》采用,年4月获得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的“春节下基层”优秀新闻作品奖。

回首25年的历程,尽管是风风雨雨,苦辣酸甜,但我看到自己的新闻作品获奖,心头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屈指算来,25年时间我三次被评为郑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被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一次被中牟县委评为优秀宣传干部,一次被评为中牟县优秀新闻工作者,六次被中牟县委评为十佳对外宣传先进工作者。我的作品有5篇在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2篇获得二等奖,6篇获得三等奖,1篇获得优秀新闻作品奖。在市级好新闻评选中,有1篇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39篇获得郑州市好新闻一等奖,27篇获得郑州市好新闻二等奖,25篇获得郑州市好新闻三等奖,8篇作品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后,获得郑州市对外宣传新闻奖,7篇获得郑州电台优秀征文奖,4篇作品在郑州市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自己所负责的中牟人民广播电台,在年举行的河南省县级台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报送了6篇,拿到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从而使中牟广播电视总台排在全省前十名的第二位,如果单就广播来排名,是实实在在的第一名。

在搞好新闻创作的同时,我还把自己的一点创作经验总结出来,撰写成论文。其中在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我撰写的论文《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做“三贴近”的忠实实践者》获得河南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郑州市二等奖,并被《三贴近”的理论与实践——河南省新闻战线优秀论文集》收编。根据大量采访,我撰写的论文《城镇化为农民增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在年《中州纵横》杂志第三期上刊登,年9月被中国致公出版社的《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收编,该书获得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还有6篇论文先后在各级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

25年中,我先后参与或编辑出版了《时代的辙印》、《东京风华录》、《彩珠集》、《潇洒人生》、《中牟风采》等新闻作品集,并在《彩珠集》、《中牟风采》的编写中任副主编,其中《中牟风采》在年2月15日获郑州市地方志成果二等奖。年,我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了古都郑州丛书《轶闻趣事》的编写,该书荣获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短暂的一瞬,但对我个人来说,应该是人生的黄金部分。在这25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既然步入记者这个行列,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去工作,老实本分去做人,不为权所困,为钱所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保持一个不甘寂寞的生活姿态,用自己手中的笔和话筒去描绘去聆听多彩的人生,谱写这个社会最状丽的华章。

本文集定名《潮声》,意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牟发展大潮的记录,自己是一名广播记者,是声音的记录员,用声音聆听一浪高过一浪的潮起潮落。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不辱使命,忠实记录了30年大潮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大部分作品是我在省市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的作品,所以把作品集名之曰《潮声》,意味里边包括浪花之声、弄潮儿之声、观潮之声、心灵之声。浪花之声主要收录的是消息类作品,弄潮儿之声主要收录的是通讯类、广播专题,观潮之声主要收录的是评论性节目,心灵之声收录的是近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性论文。

听潮起潮落,看风云变幻。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闲庭信步的舒坦和自在,人一生一世仅此足矣,是为序。

年8月于中牟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从业三十年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