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发展史。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5·18世界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针对今年博物馆日的内涵,国际博协对其进行了阐释,其中一个力量是“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即通过其收藏和活动项目,博物馆提供了对社区建设而言必不可少的社会架构。
MuseumDay位于中英街的鱼灯舞博物馆,是深圳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盐田区第一家社区博物馆。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走进馆内,辛弃疾名词《青玉案·元夕》印入眼帘,词中描绘了元宵世界民间艺人舞鱼龙灯的盛景,这与中英街鱼灯舞文化意境异曲同工。
鱼灯舞博物馆鱼灯舞起源于清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创演,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鱼灯舞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通过代代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表演者手举鱼灯,时而蹲下时而跃起,手里的鱼灯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
“这可谓是我们村最早期的’广场舞’了!”深圳市沙栏吓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吴伟彬介绍,几年前,村里开始筹备在股份公司办公楼的二楼开办博物馆,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一些在中英街居住的港籍居民,还捐出了祖辈的买卖地契、族谱等作为馆藏展示。
鱼灯舞博物馆在鱼灯舞博物馆进门处,有一幅年从新界塘肚山瞭望沙头角全貌的照片,深港水陆相连,在照片中一览无遗。
而今,城市巨变。“村里许多人出去发展了,旧屋也不在了。当他们回来,想回看过往的生活,鱼灯舞博物馆就是一个好去处。”吴伟彬介绍,鱼灯舞成为维系着乡亲们情感的一根小小的纽带,“有的村民去国外生活了,退休后还回来加入鱼灯舞的表演团。”疫情发生前,在重要节庆时,鱼灯舞都会赴港参加巡游表演,深受好评。
鱼灯舞博物馆
在深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原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看来,以开设博物馆的形式,更好地保护了鱼灯舞这一项国家级非遗。
“虽然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它很好地反映了鱼灯舞发展的脉络。”孙霄介绍。更难能可贵的是,身为一家扎根社区的博物馆,它给村民带来了更强的身份认同,“从前博物馆所在地是村民的活动中心,大家在这里打打牌娱乐。博物馆建起来后,大家到别的地方活动了,但是平时有亲友过来拜访,村民可以带他们来这里参观,有着深深的自豪感。许多小朋友来到博物馆参观后,也爱上了鱼灯舞。”
鱼灯熠熠,翩翩起舞
上下翻滚,交错游动
如果你来到中英街游玩
不妨来这座博物馆参观一下
切身感受
盐田沙头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传承~
内容来源:羊城晚报、深圳晚报综合
编辑:巫宇琨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回顾
盐田:戴着口罩拼经济开足马力搞生产
书香盐田|晋级决赛!6名盐田选手闪耀湾区少年诗词大会注意!暴雨后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这份防范指南请收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