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北文楼,在重重山峦之下,有一小盆地名甲隆,它是距文楼镇十几公里的一个村委会所在地,村委会旁有一著名的圩市,名甲隆圩。
图1、甲隆圩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该圩据说在明朝时就有了,至今已约数百年历史。广西乌石镇陆龙等三个村委会约2.5万群众,广东文楼镇甲隆、新德等三个村委会约1.8万人,平时都同趁此圩。每月农历一、四、七为“圩日”,附近四面八方群众赶来趁圩,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繁华热闹。据介绍,甲隆圩现商户约有千间,各式各样日用品、杂货、水产品等一应俱全,奶茶店有11间之多。附近两省群众,出则互打招呼,入则有酒邀饮,同声同气同生活习惯,互敬互助,互相通婚,虽有省份行政之隔,但无陌路障碍之忧,和睦融洽发展了数百年,个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充满色彩的情怀。
一个“糠头饼”养活三代人
昨日刚好是甲隆圩日,在村中老人李叔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甲隆圩头逛到圩尾,人潮拥挤,约米长的圩街足足走了20分钟才走完。圩上以旧式店铺为主,肉类、小食、日用品,打铁铺、理发店、家私店、商场首尾相连,货品琳琅满目。李叔说这条是正宗旧街,旧屋旧物件举目皆是,小圩自明朝成圩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近几十年来,又发展了两条相连的新圩巷,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所建,还有一个开发区,圩街的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里还有革命烽火的足迹和古代“三金”抗敌保民的传说等等。
图2、每到甲隆圩日,圩上都是人头涌涌。
随后,记者来到圩上一家卖“糠头饼”和“抓饼”的店铺前。店主陈木兰是广西陆龙月洞村人,祖辈三代都在此卖烙饼,大约已有两三百年了。她靠卖烙饼养大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门口用铁架支起两个盛具,盛具上一边摆着几十块“糠头饼”,一边摆着几十块“抓饼”。金黄的糠头饼香气扑鼻,记者试了一下,嚼劲十足,甜香可口。
“每块卖一元,几十年都没变过。”陈木兰说,生意一般般时每日可赚一两百元,节假日圩日生意才好做。“铺头是家公留下来的,已超过三代了,祖辈一直在甲隆圩做生意。”陈木兰的家离甲隆圩不远。每天一早她就从家中赶来,打米粉、煎饼、开档,晚上收档返家去,日日如此,用的是正宗的大米。她说趁圩的人吃习惯了,想吃的必来,一般是小孩和老人买的多,来得多了,都熟悉了,有些小孩钱不够又想吃多一块的,她也爽快相送。
记者看到她店铺内睡着一个小孩,陈木兰说是她大儿子的二女儿。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出去打工做生意,丈夫在家养鱼养牛,每天就她一人在此坚守。30多年来,看到一张张熟悉的小面孔变老面孔,就像看着自己家人长大一样,每天虽然赚得不多,却觉得十分满足。
理发师和"锄半仙″
记者在甲隆圩见到一位理发师,他叫阿海,是广西乌石陆河村寨口队人,30多岁,在此开理发店已3年多。除开铺租,一个月他的收入约元。阿海说,“这个收入较稳定,比外出打工强。因为小孩还小,我不想出远门,这里离家近,仅几分钟车程。”小时候,阿海父亲就一直带他过来趁甲隆圩,买猪肉买衣服买玩具买学习用品等。如今阿海长大了,甲隆圩还是熟悉的模样,每天来往的还是熟悉的人。阿海的家乡离广西乌石镇有20多公里,他家乡的人平日里也都会来甲隆圩,每逢圩日,甲隆圩上的人估计有一半是广西附近村庄的群众。
在圩另一头,记者看到一间老旧的打铁铺,店里有一台小巧的砂轮打磨机,一个大铁砧,一个烧炭炉。打铁的李师傅是甲隆人,须发皆白,精神尚好。他说今年80岁了,在甲隆打了60多年铁,是甲隆唯一一间打铁铺,那时“两广”附近群众常用的刀具、锄头以及犁耙等,有一半是他打造的。他打的锄头特别耐用锋利,求购者众,生意兴隆,被群众称为“锄半仙”。“现在老了,腿痛,行走不便,不怎么打铁了。”李师傅说,虽然不打铁了,但每次圩日,他都坚持到铺头打开大门,见见趁圩的老朋友,听下熟悉的喧哗声,抽口烟,聊下家常事,觉得这样才高兴。应记者之邀,年已80的李师傅,拉起风箱,扛起铁锤,“叮叮叮”几锤下砧,响声清趣悦耳,传遍甲隆圩的大街小巷,传进“两广”老朋友们的心中。
到广西人家中吃橙子
临近下午2时,刘学华在圩上买鱼,他是广西乌石陆河村人,今年已80岁。年轻时他开拖拉机搞运输,经常出入文楼运石灰石,运砖,拉杂货等等,还把村里人搭到甲隆趁圩,把甲隆人送出文楼办事,又顺便把他们搭回。有时群众也在路边等他,看看他是否开车从此路过,以便搭个顺风车,他“从不收一分钱”。
好客的刘学华邀请记者到他家里坐一坐。路上,经过弯曲的水泥乡道,记者来到他广西陆河的家里。他家的楼房刚建不久,座落山谷之中,四野开阔,环境干净。
老刘非常热情,从冰箱里拿出橙子招呼记者,将买回的鱼放在厨房,然后马上煮水泡茶……老刘说,厨房的炉具、家中的家私和装修的门窗等,全部是甲隆圩买回来的。该村有多人,祖祖辈辈都趁甲隆圩。每当甲隆搞“三金”文化节,或有突然发病遇到困难的群众,在
陆河村民平日吃穿用度一切开销,都是从甲隆圩购买,方便、价钱合理,两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一样。
“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隆圩,就没有陆河一带群众的幸福生活。”
因圩结缘“两广通婚”
两广同趁一圩,因圩结缘成就佳偶之事也有很多,故甲隆又被人称为“媒人圩”。
村干部李超辉说,他的老婆是甲隆附近的广西人,两人就是趁圩时结识的。那时他趁甲隆圩,看见一位婀娜少女也在逛街,对她一见钟情。知道她家住址后,他请“媒人婆”去摸底,之后经媒人出面介绍,互相认识、相爱,结成佳偶……
村长老李叔说,他的媳妇黄阿英,也是附近广西人,年嫁来的,现在在圩上开饲料店,还办有果园、木山,平时很孝顺老人。儿子和儿媳当时也是双双逛甲隆圩时相识的。同圩结缘,因圩成友,因圩发财或者因圩找到工作,在甲隆这个地方比比皆是。据村委干部统计,仅甲隆新垌村,已有十几个广西人嫁来作媳妇,也有不少甲隆人嫁到广西去。平均十户中就有两户为“两广”户籍互相婚嫁的。
今天熙攘的甲隆圩,美丽质朴,方便群众;期待明天的甲隆圩,美丽依然,故事更动人,更好为两广人民造福。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