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自中国秦朝起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耻,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由于迁徙次数的不同,成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闽南人等等,他们都是香港原住民。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设巡检司,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明朝末年屯门湾曾经被葡萄牙占领,年屯门海战后明朝夺回香港。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香港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分三次割让香港岛、九龙半岛和租借新界,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这就是香港的全部历史,我们在高中历史的时候学习过清末的不平等条约,我们在纪念香港回归时也都读过这样的历史,然而,这不是香港的全部。
事实上,你不了解香港。
说起来奇怪的是,中国人了解英美历史,却未必了解自己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历史,香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香港经历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英国与中国大陆在香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些,很多人并不了解。
古龙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要说,自以为熟悉的历史往往就是最陌生的历史,比如说香港。
香港,是人造的奇迹,更是人的奇迹。
就好比一件衣服,只有穿在人的身上才会显得好看。如果这件衣服被埋没在仓库中,那么人们永远无法领略它的美。如果沾染了灰尘,更是无法散发光芒。
如果不是人的创造,香港只是南海边上的一座小岛,如同马尔代夫一般的游览地,只有几位渔民打着鱼,晒着太阳,过着悠闲的日子。
然而,今日的香港,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35位,几乎相当于越南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要知道,全世界有多个国家,香港以一个地区能够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几乎等于一个“小英国”。
今日的香港,人均GDP达到了美元,排名世界第14位,就算在欧洲,都是数一数二的富裕地区,比英国、意大利高列。而其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几乎无人能够达到这种水平。
因此,香港最重要的历史就是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史。香港最令人骄傲的成就就是其经济发展。本文将以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为主,讲述香港经济腾飞的神话。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经济建设,香港不过就是一座在南海上安详飘荡的小岛。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香港是从小渔村发展来的奇迹”那么,二战前的香港是小渔村吗?这段香港历史从何处说起呢?就从一条弥敦道说起吧。
曾经不是你
年,九龙半岛,新上任的香港总督弥敦看着十分简陋而狭隘的泥泞路,决定修筑一条宽阔的马路,当时的人们讥讽这条路毫无用处,不是“NathanRoad”,而是“NathanWrong”。
香港总督看着满脸黝黑、赤膊上身辛勤劳作的工人,心中苦笑:这并不是他心中香港理想的模样。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过一篇有名的童话故事,叫做《丑小鸭》,一只小鸭子长得十分另类,被兄弟姐妹欺负,被父母遗弃,长大后她变得格外抑郁,最终她才惊讶地发现自己本是一只天鹅,当她在公园池塘中游弋时,引来了众人艳羡的目光,谁也没有想到,她曾经是一只丑小鸭。
这只丑小鸭就是香港,她曾经被遗弃、被欺辱,最终却发现自己本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大家都知道,如果把香港比喻成女儿的话,中国是她的生母,英国便是她的养母,然而这位养母本来并不打算收养她,与天生丽质的新加坡不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英国原本要夺取的是另外一处岛屿:
舟山。
鸦片战争中清朝惨败,清朝大臣琦善与英国人谈判,承诺要开放通商口岸,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交谈中英国人向琦善提出清朝必须割地以补偿英国损失,听到割地之后琦善很是担心,毕竟银子有的是,土地可不是无限的啊,若英国要整个广东省,难不成割给它吗?英国则表示,自己不要大块的陆地,只需要一个海岛作为贸易据点。
回去之后,琦善与皇帝商议,朝堂之上被众大臣骂的狗血淋头。大臣们纷纷表示,绝对不能割地,土地一旦割让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大臣们纷纷请求与英国再战。此时的中国早已没有实力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对抗了,道光皇帝很是为难。
英国人经过几个昼夜的商议,最终定下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舟山。浙江舟山是我国最大群岛,共有座岛屿,舟山靠近五口通商中的口岸——上海,更靠近清朝南方的政治中心——南京。英国人认为舟山是中国最具有潜力的岛屿,且靠近上海与南京,必将成为新的海峡群岛(英国群岛,在英法中间)。
听到英国想染指舟山的消息后,清朝勃然大怒,浙江省和江苏省一直是清朝财赋来源,南京还是明清的陪都,舟山岂能割让给英国?同时,舟山还有一座普陀山,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崇信佛教的清朝绝不容忍普陀山在别国的土地上。因此,清政府明确拒绝了英国的请求,表示绝不割让舟山群岛。
英国听说清朝反悔,很是生气,准备再与清朝开战,此时清朝内部妥协之声再起,无奈之下,道光皇帝恳请英国人换个地方,最好离江苏和浙江远一点,虽说都是割肉,割在胸口与割在大腿还是不同的。
英国发现事情还有转机,便派遣大臣前来中国寻找舟山的替代品,就在广东南海边,他们发现了香港,在香港岛的南丫登陆后,岛民说此地名叫“HongKong”,该岛由于出产香料,故名香港。这是香港与英国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的香港还只是一个孩童,长得面黄肌瘦,脏兮兮的脸上一头蓬乱的黄发,俨然一位乞丐,与非洲刚果也差不多了。清朝听说英国要香港,觉得这只是一座小岛,便答应了,签约了《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
可怜的香港就这样被生母遗弃了,她的生母永远不会想到终有一天她会成长为艳丽夺目的东方之珠,当然这已经是长大之后的事情了。
年,香港岛正式被割让给了英国,这已经是近年前的事情了,历史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取得香港岛之后的英国大为失望,他们发现整个岛屿只有70平方公里,无法进行贸易,虽说该岛有一处港口,然而真正有潜力的却不在这里,而在对面的九龙半岛,只有香港岛,没有九龙,这片港口没有丝毫价值,于是年,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利,英国又逼迫清朝割让了九龙。然而,九龙还是太小,香港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空间。年,英国向深圳新安县租借了新界,6月9日,英国政府与清政府正式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就此,香港的三大部分全部落入英国手中。由于新界与九龙、港岛密不可分,所以最终英国在租借99年后将全部香港完好地还给了中国,那已经到了年了。
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年还太过于遥远。人们早已经忘记了香港,当时全中国的视线都被年割让的台湾岛吸引了,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小小的香港。
香港也使英国失望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香港还没有改变落后的模样,不仅远远比不上邻近的广东各港口,更远远比不上广州。英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了香港,却发现这是一片缺少生机的土地。一直到年,除了几条以港督名字命名的轩尼诗道、麦当奴道之外,整个香港还保持着原始的模样,几乎就是一座小渔村。路上全都是赤膊着上身工作的水手,他们住在极其肮脏的住宅中,生活境遇比起赴美国淘金的猪猡还要差。
于是,年,当新上任的港督弥敦看到香港落后的模样后,决定修筑一条路,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弥敦道了。
丑小鸭长大了,养母终于买给了她几件新衣服,她穿上之后终于不再是乞丐模样了。此时的中国几乎无人关心香港,因为,年,清朝发生了危机。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了。而香港,一如既往的贫穷与落后,清朝的人们除了在孙中山革命党的新闻中读到过这个孙中山避乱的地方,对于他们而言,香港也只是一个地名,提到香港,他们绝不会联想到“富裕”与“文明”这些字眼。
香港的明天在何方?
九广铁路与香港的重生
港督弥敦因为修筑了一条“弥敦道”遭到了香港士绅的讥笑。港督很早就有了政治敏锐性,他知道香港岛只是一座孤岛,孤岛是无法得到发展的,香港要想长足发展,只有依靠九龙半岛,只有与中国大陆保持联系,因此,港督决定修筑一条连接九龙与中国大陆的铁路。
铁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重要的经济、军事命脉,普鲁士就是靠着强大的铁路网而成为欧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更是靠着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迅速运送了几十万士兵,取得了普奥战争的胜利,所以铁路在一百年前是最重要的经济血脉。
那个时候的中国大陆还是大清王朝时期,清朝人思想很是迂腐,对于修筑铁路很是恐惧,我们镇江人把这种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的现象归纳为“小码头”意识,这个典故来自于晚清著名小说家刘鹗的故事,刘鹗是著名的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他也是一位实业家,主张发展实业,振兴经济,他曾经筹划开采煤矿、铁矿,开办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40岁时引进外资开发山西煤矿,是中国煤矿开采史上的第一人,也是引进外资的第一人。刘鹗虽没有后来的张謇成功,但毕竟是实业的开创者,尤其是他提出引进外资来发展民族产业,堪称超越时代一百多年的中国开放的先驱者。
就在津镇铁路夭折的十年后,清朝开始了新政,终于放开了对实业的禁锢,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开工,成为中国首条自主建设的铁路。
当香港总督梅含理与满清政府商议兴建连接香港与广州的铁路后,清朝最终答应了,这位老态龙钟的龙人终于肯迈开步子,跟着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了。年,香港政府与当时的清政府达成协议,兴建一条连接九龙与广州的铁路,专营权归英方所有。而铁路按地域分成中英两段,分别由中、英两国政府负责兴建,这就是著名的九广铁路,满清政府邀得中国铁路专家詹天佑成为中国段的总工程师。
由于香港多山,铁路要穿过众多的隧道,只有把山掏开,开辟隧道,这种“劈山斩海”的工程施工难度极大,但恶劣的施工环境也没有吓走港府修筑铁路的决心,工程期间有超过50名工人死于隧道内,九广铁路港英段的笔架山隧道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庞大的工程,花了3年时间才完工,别说那个时候了,就是放在今天,都是巨大的工程。
年10月1日,九广铁路通车了,从大清帝国广州发出的列车,经过石龙、东莞和深圳,驶过深圳河,进入香港新界境内,经过大埔区、沙田区,驶入九龙半岛,一直驶到油尖旺区的油麻地和尖沙咀。
九龙半岛,就这样和中国大陆连接了起来,从那时起,整整一百年,火车随着时光的长河呼啸而去,九广铁路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而九龙半岛随即发展成为香港最重要的工业和商业区,特别是油尖旺区的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这三个地区成为全香港最富裕的地区,而九龙半岛那条弥敦道连接旺角与尖沙咀这两个主要商业区,真的成为了香港的经济动脉,港督弥敦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从海港城说开去
香港在民国初期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单比不上上海,真正飞速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也就是西方对大陆实施封锁的时候。
香港因为经济奇迹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解读香港的经济奇迹,就从海港城开始吧。
海港城是香港最大型的购物中心,由海运大厦、海洋中心、港威中心三部分组成,由于海港城就建立在维多利亚港边上,旁边还有著名的天星码头,可以说是香港为数不多能看到维多利亚港夜景的购物商场,里面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虽然现在大陆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购物中心,大家对此也并不稀奇,但要说占地面积最大、商品品类之多、之全,还是要属海港城。更重要的是,这座购物中心居然是年开业的!要知道那个时代,还是大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当时的香港,已经以“一个海港只有一个海港城”的广告开业了超前半世纪的购物中心plaza。
尖沙咀是香港的市中心,当年英国统治者将九龙作为主要的工商业区,拓宽了九龙的街道,为了纪念这些“殖民统治者”,香港出现了很多以英国殖民者或者港督命名的街道,比如“佐敦道”、“弥顿道”、“轩尼诗道”等,香港还有一个地方叫做“太子”,这个太子可不是大清阿哥,而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太子爱德华王子,可见英国人在规划香港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一直到今天,九龙的街道都十分宽敞,街区也十分便利。
港威大厦和海运大厦建筑物彼此是联结的,如果遇到大暴雨的天气,完全不用担心被淋湿,可以室内逛一整天。
海运大厦的商品比港威大厦的要高大上很多,尤其很多奢侈品,什么LV、Gucci、celine、chanel,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全香港门店中最齐全的。
其实,海港城和海运大厦等名字的由来自然和海港有关。原来,以前这块地方叫做九龙仓码头,是香港最繁忙的海港,承载着整个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全部贸易,后来因为海峡较为狭窄,停不了吃水量大的船,香港才开辟了另一个码头,叫做葵涌码头,但原来的港口码头集团还是留下了,他们别出心裁,在码头地上建立了购物中心,取名“海港城”,如今已经成为多个购物中心相连的超大型购物圣地。
说到这,不由佩服香港人的创造精神,虽说香港发展的主要阶段,英国人给了它最好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但是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腾飞,主要是由于香港人的聪明才智,因为有英联邦税收优惠政策,香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玩具、手表、衣服成了三大支柱产业,最多的时候,香港生产了世界上60%的手表、70%的玩具和30%的衣服,在九龙和新界,遍布工厂,在那个大陆还十分闭塞的年代,香港人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了极致。
然而,后来的香港并未完成工业智能化转型,以至于被新加坡超越,但是香港还是凭借着金融业的优势,傲视全球,年,香港的人均GDP达美元,名列世界第15位,高于英国和德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可以说,废弃的九龙仓码头就是香港曾经辉煌的见证。
但是,香港仅仅有经济奇迹还不够,香港吸引人的还在于文化。
老婆曾问我: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你会喜欢香港。
当时我也不明白这个问题,后来知道了,我喜欢的是《旺角卡门》里的旺角兄弟情义,喜欢的是《重庆森林》里的世间百态,喜欢的是《甜蜜蜜》中的浓到化不开,喜欢的是《古惑仔》中铜锣湾扛把子的义气,喜欢的是《英雄本色》中的豪情干云,喜欢的是《赌神》伪装失忆后在太平山顶的诗意栖居,因为香港电影,喜欢香港,看到了这一切,才会倍觉亲切。
喜欢,因为香港四大才子。
香港四大才子
前不久金庸去世,我写了一篇悼念金庸的文章,金庸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沉痛悼念金庸先生我的阅读,最多的是港台作家,尤其是金庸和倪匡。
年去香港时,我特地去了香港图书馆寻找金庸,在旅游的黄金周中,抽出半天时间去逛图书馆,这也太奢侈了点,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每一秒钟都是浪费,不过老婆一贯宠着我,这次决定下午陪我去香港中央图书馆。
在旅游的黄金周中,抽出半天时间去逛图书馆,这也太奢侈了点,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每一秒钟都是浪费,不过老婆一贯宠着我,这次决定下午陪我去香港中央图书馆。
我们在湾仔走了一段路,终于看到了图书馆,十几层高的大楼,很是气派,乍一看很像大陆的苏联风建筑,但也带着欧化的印迹,我们存了行李,正式坐电梯上去。
二楼主要是报纸杂志和儿童区,我找了半天文史类著作,到了三楼,一半自然科学一半社会科学。
终于找到了,社会科学,老婆也找到了自己爱看的书,坐在那看了起来,我知道,老婆这是让我自由活动了,遂如鱼儿入水般直奔着小说区,找到了金庸的专柜,好几个版本,从最初的连载版到单行本的明河版,隔几个书架就是倪匡和古龙的书,我看了个饱,在小说区的右手边是香港的影视音乐区,收藏着不少香港文艺史。另一边的历史区,有不少书,我意外发现居然有不少大陆的简体字书,书颇全,不过除了一些特定书橱,其余的大陆也都有
直到来到了香港中央图书馆,我才明白为何我会对香港情有独钟了,因为四大才子。
香港四大才子是90年代人们对四个功成名就的“泰斗”概括的名号,可谓实至名归,指的是金庸、倪匡、蔡澜和黄霑四人,这四人都不是香港本土人,金庸是浙江海宁人,倪匡是上海人,蔡澜是新加坡人,而黄霑是广州人,但都因缘际会来到了香港,奉献了最美的青春,且这四人彼此是至交好友,其关系居然像极了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
先说说金庸,金庸年被上海《大公报》派到香港工作,岂料一年后发生沧桑巨变,金庸选择留下了香港,他辗转过《大公报》、《新晚报》等报社,做编剧,业余帮别人写剧本,其中一个叫做《绝代佳人》的剧本还被中国文化部表彰,不过金庸天生叛逆,不喜欢被人管束的感觉,没多久他就辞职,自立门户,自己当了老板,创立了著名的《明报》。
金庸小时候就喜欢读武侠小说,不过一位报社整天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人是不会写武侠小说这玩意的,没想到,年,香港的两位著名拳师——太极派传人吴公仪和白鹤派传人陈克夫约定比武,这消息轰动了香港,《新晚报》的编辑罗孚就连篇累牍报道这场比武,比武完了,人们没得看,罗孚趁热打铁,请编辑部的陈文统写小说,写清末太平天国的武侠故事,陈文统就以“梁羽生”作为笔名写下《龙虎斗京华》,新派武侠就这样诞生了。
在罗孚的怂恿下,查良镛开始以“金庸”的笔名写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不过直到第三部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时候,金庸才真正名满香江,《射雕英雄传》一共连载了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金庸一直在写这部小说,他是卯足了劲,拼尽了全力。事实证明,人在逆境中往往爆发出更大的力量。2年后,《射雕英雄传》连载完毕,金庸的大名在香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的香港,人人都在看《射雕英雄传》,几乎达到了05年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女声”那样的热度。
由于年的香港,经济已经起飞,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这部小说也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在加利福利亚州的华人区流传,不久被台湾著名学者夏济安看到,他阅读之后,叹为观止。说道:武侠小说是大有可为的,如今,真命天子已经出现了。
金庸,凭借《射雕英雄传》最终奠定了武林盟主的地位,也把梁羽生比了下去。于是,有了几十万资金的金庸,也开始了办报的历程,他开办了报纸《明报》,在上面连载自己的小说《神雕侠侣》。
《射雕英雄传》连载完的第二天,《神雕侠侣》就在报纸上连载了,一般来说,写完一本小说就跟考完一场试一样,要休息个几天,养精蓄锐。可是,金庸来不及休息,就投入了《神雕侠侣》的创作中。
每天晚上,金庸为了节省几块钱,甘愿坐轮船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奋笔疾书,创作小说,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不过苦尽甘来,《神雕侠侣》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明报》的销量也从每日几百份变成了几千份,最终达到了上万份。
年,金庸看到了当时香港最流行的武侠杂志《武侠世界》,决定也创办一本武侠小说杂志,于是《武侠与历史》诞生了。
为了支撑《武侠与历史》,金庸决定为它创作一部小说,于是,金庸决定再次“扎戏”,在写作《神雕侠侣》的同时,创作了《飞狐外传》,这部小说也是金庸唯一一部自己创作的续书,是《雪山飞狐》的续集。
由于深知“扎戏”的危害,所以金庸以后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了,都是专心致志地创作一部小说,这也是金庸后期小说多出精品的缘故。
年,《神雕侠侣》连载结束,《明报》的发行量稳定在了每日3、4万份,《明报》已经牢牢地拴住了很多读者的心,对于他们而言,《明报》上的金庸小说,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食粮,但因为办报纸成本巨大,《明报》至今仍然是亏损的。
不过,年的一场风波彻底改变了金庸和《明报》的命运,年开始,中国大陆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尤其是广东潮汕地区,粮食歉收,很多人铤而走险,到了深圳,偷渡香港,而英治香港则对此采用了极其严厉的打击手段,一时间,新界落马洲附近聚集了大量的难民,每天都有人饿死,金庸顶着压力,直接带着记者深入一线报道消息,呼吁英治香港政府采取人道主义帮助,这些独家的新闻极大震撼了香港,也改变了香港对于难民的态度,十多年后,香港还接纳了70多万越南难民。
就是年,金庸在报社认识了倪匡,倪匡已经写了几年武侠小说了,但写得并不好,经过接触,金庸发现倪匡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鼓励他写奇幻小说,于是卫斯理诞生了。
倪匡,也有着很传奇的人生。
倪匡是上海人,本名倪聪,年轻的倪匡是理想主义者,参军,随后参与了治理淮河的工程,不久又到了内蒙古,然而在那儿他因为为了拯救快要冻死的战友而少了一段坏桥被判刑,他伪造了公章直接南逃,一路坐火车到了上海,随后偷渡到了澳门,又从澳门到了香港。
刚到香港的倪匡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码头做搬运工人,但他特别爱读书,也很聪明,一次看到工友们都在看报纸上的小说,他说:我也能写!别人嗤笑他,他晚上一夜没睡,立马写了一篇,随后屡屡向报纸投稿,直到在报社应聘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倪匡后来到了《明报》,见到了老板金庸,两人成为一生的好友,倪匡爱搞怪,金庸一本正经,但是两人性格恰好能互补,至今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友情。
卫斯理小说很快风靡了整个香港,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卫斯理小说也走入了大陆,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倪匡最先写到的“人的复制”、“不停止的电梯”、“让人幻想的枕头”、“神秘地下的宝藏”、“雪域神山的金球”,这些桥段至今仍然能够看到,可以豪不夸张地说,现在最炙手可热的小说《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以及《心理罪》和《死亡通知单》等各种类型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卫斯理的影子。
而倪匡在写作科幻小说的同时,还写作奇情小说、武侠小说、冒险小说、悬疑小说、鬼怪小说、恐怖小说,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作十几个小时,令人咋舌。
同时,倪匡还写作电影剧本,李小龙著名的电影《精武门》的编剧就是倪匡,而在帮张彻电影《独臂刀》编剧时,倪匡认识了蔡澜。
蔡澜是一位新加坡的公子哥,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到了香港的电影公司,他爱美食、爱生活,后来以一位美食家、鉴赏家闻名于世,《蔡澜叹名菜》几轮热播,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位编剧,到了香港的电影公司,与倪匡结识,80年代一些天马行空的电影,比如《孔雀王子》、《阿修罗》都是蔡澜的监制。
三人都成了好友,还认识了作词的黄霑,四人成了好友,整天聚在一起,转眼到了80年代。
香港的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时局也让人心神不宁,很多人对未来迷惘,同时诞生了各种思潮,正在这个时候,日本某家出版社出版了右翼教材,黄霑怒不可遏,写下了《我的中国心》这首著名的歌曲,“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80年代的英治香港,居然唱出了最强的中国心。黄霑的好歌数不胜数,还有《上海滩》、《沧海一声笑》、《倩女幽魂》等,皆为经典。
而90年代后,黄霑病重直至去世,倪匡移居美国,金庸变卖了报社,蔡澜则继续游乐人生,四大才子,也如同香港般凋零了。
从图书馆出来后,居然很悲伤,毕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才子不再了,香港也变得不再神秘,甚至在飞速发展的北上广面前,不再处于云端了。
走着走着,突然来到灯火阑珊处,原来中央图书馆的对面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那天正好是中秋节,里面到处都是玉兔、小熊的花灯,来到花灯丛中,立马又人潮汹涌起来,中央图书馆宛如一个绿洲,使得香港这片所谓的文化沙漠变得春意盎然。
原来,香港才是我心中的文化绿洲。
太平山顶感怀
香港之旅最后的一天,我们去了太平山顶。
港湾夜景旁边的山上,点缀着几座别墅,其余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香港在绿化保护上做得很好,规定一大半的面积不能开发,一直到今天,当大陆的城森律覆盖率只有30%左右时,香港仍然有着70%的森林覆盖率,原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早就在香港实践了。
看着下面的维多利亚港,百感交集。
年前,香港只是宝安县下面一座普通的渔村,有着几千渔民,渔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生天养,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乃至于变天后也毫不察觉,那个时候的香港夜景应该只是几艘渔船,一片椰林吧。
年前,香港还是一个贫穷而拥挤的小城市,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招徕,大批劳工涌入,但恶劣的居住环境和糟糕的交通环境让这座小城市在广州面前相形见绌,是英国人疏通了九龙的街道,建造了铁路,给了她发展的先决条件。那个时候的香港夜景应该是几座房子,一片棚户,几艘渔船,昏暗静谧。
50年前,由于沧桑巨变,大批内地人来到了香港,香港在政策指引下开始发力发展工业,奇迹般地竖立了座座大楼,码头上停泊的船只卸下一批批集装箱,而香港人用劳动制造了世界一半的成衣和手表,香港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奇迹,那个时候的香港夜景应该是霓虹灿烂,码头繁忙的海港形象吧。
30年前,香港早就完成了丑小鸭的蜕变,中银大厦矗立在维港旁,旁边摩天大楼如城市竹笋般鳞次栉比,码头依然繁忙,但单向的航线早就变成了南来北往,香港真正变成了“南北行”,沟通了大陆和世界,那个时候的香港是最充满希望和朝气的时代,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们相信,只要努力,今天卖鱼丸,明天住中环,人们相信梦想,相信努力,整个社会充满了向上的朝气和活力,那个时候的香港的繁华震惊了大陆,而她的夜景,就是身着一袭黑色长裙的18岁女生,甫一亮相,让无数人赞叹不已。
20年前,香港回归了,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来,香港经济连续三年出现危机,再之后,SARS、禽流感,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香港,虽然从5年开始,天鹅姑娘又恢复了,但是她的笑容已经不再灿烂,她的面容已经不再纯真,她的眉间已经有了烦恼的皱纹,而她在高速发展的大陆面前,也彻底失去了神秘感,上海、深圳,一座座城市的夜景开始媲美香港,她不再有朝气了。
今天,香港又回来了,凭借着独特的人文气质,照样独树一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香港不再是自己心目中的香港了,就如同被拆除的九龙城寨一般,虽然城寨公园很干净很美,但人们只想看神秘的城寨,但是没有了,永远的消失了。
人们有的怀念的只是最初的感觉,哪怕香港还是香港。
不过,香港的夜景依旧璀璨,这闪耀了30年的光芒依然夺目,不管香港的明天会怎么样,她永远是维多利亚港边最美的风景。
衷心祝愿她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