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宇浩通讯员郭楠/文通讯员敖彬伟/摄
“你生了一对双胞胎,打杭州的一个地名!”
“这是…”
“孩儿巷!(孩儿像)”
作为一个在杭州待了25年的土著,这还是记者第一次听到孩儿巷以这种形式出现在对话中。
不用怀疑,这样亲切又无厘头的段子,出现在4月14日的杭州剧院——“以逗你玩为己任”的青曲社,由苗阜、王声带着其他10位演员,第五个年头下了江南。
青曲社于杭州观众而言,杭州观众于青曲社而言,都是一份特别的存在。
杭州观众地处江南,骨子里就是温温吞吞的,像这种找乐、逗乐的场子,太外放,不大去,去了也放不开;而青曲社根植于西安,别说包袱了,就连口音都是肉夹馍味儿的。
但五年来,双方每年都比之前磨合得更好一些。青曲社一手培养起了杭州人看相声的习惯和互动,杭州让青曲社留下了不少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段子。
以往我们总爱记录“一晚观众笑了xx次”,但到了第五年,“笑到腹肌痛”已经算不上新闻了。
演出这回事儿吧,若是只看一场或只演一场,那叫转瞬即逝的快乐,追求的是“现场感”;但若是一期一会,会得多了,会到双方都已把“约定”变成了“不约而同”,都不用说那一句“明年见”了——
那么比起演出者和观众,双方更像是一对老友,彼此促进,演出也不再只是演出,而是一场场独家记忆。
为杭州定制的地名相声
你也来猜猜看
年年来,年年更新。
无论是刚出炉的新作品,还是重新翻出来演的传统节目,青曲社每年都诚意满满。5年30余个节目,愣是没重复过。对比很多相声社团的“缝缝补补又一年”,仅这一点就足以显其专业和不怠慢。
而更新的同时,与杭州相关的段子也在不断增多。
犹记得去年苗阜和王声就说了不少关于白娘子的俏皮话,今年更厉害,开场的两位青年演员张再弛和吕纳超,直接端出一个为杭州量身定制的全新节目:《杭州地名谜语》。
“你惹你媳妇生气,打杭州一地名。”
“萧(削)山(扇)!”
“你惹你爸的姐姐生气,打杭州一地名。”
“孤(姑)山(扇)!”
“你被打完嘴还在,打杭州一个地名。”
“淳(唇)安!”
台上两人,绕着杭州地图挨个发挥,每个谜底出来,都能引发全场观众心领神会的爆笑。
这个相声的作者张再驰,是非典型的90后演员。
“我们青曲社全国巡演当年就是从杭州开始的,对我们来说,杭州这个地方意义很特殊,所以会创作些特别的节目。”再驰说道。其实他看杭州,还有着另一层滤镜:女朋友在这儿工作。提到这点,这个大男孩儿害羞地笑了:“对,常来,常来。”
而聊到相声,再驰瞬间切换到专业的状态,和记者好好科普了一番“跑码头”文化。
过去说相声,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吸收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把这些融入到节目里,才会接地气,当地人才能接受,包袱才会响。像传统相声里,也有很多跑码头跑出来的项目,比如天津地名,北京地名等谜语类型的节目。
“但从来没有人写过杭州地名,所以我就有想法。”
雷峰塔、苏小小墓、孩儿巷、虎跑、九溪、火炬大道、三墩……这些杭州地名,对这个西安的小伙子来说,写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翻着地图找呗,具有代表性的,一般杭州人差不多都知道的,还有就是容易编辑成段子出包袱的。有的地名比较难解释就放弃了,有的地名趣味性强一些,简单一些就选择了。”
比如调侃《白蛇传》,法海竟然成了房东——“他母亲原来在四川峨眉山修行,后来才到的杭州,住在雷峰塔,房东叫法海。”
现场视频马上就来,敬请期待#更多地名段子见后附#
这个节目里的很多梗,被之后登场的苗阜、王声作为现挂,加到了自己的节目里,仿佛连续剧一般具有魔性。
开场就这么嗨,一下就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台上问台下答,台下没一个能答对的,纷纷怀疑起了自己的杭州人身份。
直到演出结束,记者在附近停车场的电梯口前,身边人都还在讨论这个节目:“地名谜语挺有意思的,回去我还能用。”
杭州观众“皮”了一下
一向高冷的王声都乐坏了
这五年来,杭州观众除了笑,和台上演员的互动搭茬也是越来越自然。
最早的时候,是在捧腹之余鼓个掌;接着,渐渐有“胆儿大”的,会喊个“好”;后来,听到些“自吹自擂”的包袱,我们关上了心里的弹幕,统一输出为“噫”;再往后,忍不住搭起腔,和台上成功对话。
到了今年,这份“不矜持”来了个彻底爆发。返场时段,观众和苗阜王声的“一问一答”,锵锵把现场变成了“大型互动情景相声”。
去青曲社园子看过相声的朋友都知道,相声演员会用些人称的梗来占对方便宜,制造笑果。
但如果遇到爱闹的观众,往往演员刚喊出口,观众会比另一位演员先答应——。
在返场的小段上,苗阜没想到,自己喊个“阿姨”,台下都能有人应,而且是此起彼伏的“诶”——一群野生阿姨。
好不容易忍过这个坎,他问候了下一句:“阿姨,你人怎么样了?”没想到平时看个摇滚演唱会都矜持得不得了的杭州观众,这会儿倒“皮”得很,异口同声地回答:“还行吧!”
这句“还行吧”直接让苗阜憋笑憋得满脸涨红,但他还撑住要往下演啊,没想到,旁边一向高冷的捧哏王声竟然笑场了,一会儿叉腰一会儿趴桌子一会走到后半场,快没气儿的时候,挤出一句话:“这段子自打写出来,演了这么多场,从来没有观众回过‘还行吧’,你们……”他朝观众席竖了个大拇指,又揉肚子去了。
你看,怎样欣赏传统曲艺,并找到最愉悦的互动方式,很多杭州人已经深谙其道。
观众对演员越熟悉
对演员来说就是越大的压力
记者在现场还遇到一位82岁的爷爷,外孙女带着来“享乐”的。爷爷姓任,平时不大出门,就爱听听戏曲。
“怎么样?发鄢吗?”
“恩,蛮发鄢的,就是他们专门喊‘噫’是为什么?本来就这样的啊?”
看得出,任爷爷受到了文化冲击,外孙女在一旁补充道:“我外公可有原则了,乐的时候鼓掌,没听懂的时候别人反应再激烈他也无动于衷(笑)。明年再带他来!”
有像任爷爷这样高龄路转粉的,也有低龄的铁杆粉。
演出一结束,就有位年轻妈妈带着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等在后台:“我们两个小粉丝等到现在了,就想和苗阜王声合个影。”
从剧场出来,一位观众追上王声:“您给我签个名儿吧,我考上大学了,自己买票来的。”
“多大了?”
“二十。”
“年轻真好……”
短短几句话,姑娘声音里都有藏不住的激动,微微抖着。
“自己买票”对她来说是个事关重大的分界线,这份支持终于有了实感,而青曲社也见证着她微小但意义非凡的“经济独立”。
而观众对演员越是熟悉,对演员来说就是越大的压力。
演出开始前,苗阜和王声在休息室里关着门“对活”,演完一场下来,两人还在聊台上碰撞出的新包袱以及不足。
“默了一下午词,就怕出错,今晚我们可卖大力气了,”苗阜感叹道,“不过,观众是一年比一年好。大家开心就好”
一场演出,一场守时、有爱、长情的演出,于青曲社,于杭州,彼此都已是一位交往至深的老友。
我们不仅共同进步,我们还在互相见证着。
来年,各位,再会。
为了方便大家对谜面和谜底,我们去掉了中间的铺设,直接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呈现:
甲:你喝多了,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九堡
甲:你常年抽烟,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九溪
甲:你吃不了干饭,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西湖。干的吃不了,就弄点芝麻糊啊,玉米糊,往里吸溜(吸溜声音)西湖
甲:你吃不了干饭去抢劫,打杭州一地名
乙:西湖大道
甲:你点着了笤帚去抢劫,打杭州一地名
乙:火炬大道
甲:你早中晚都拉肚子,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三墩
甲:你惹你媳妇生气,打杭州一地名
乙:萧山,你媳妇生气了,抽你啊,那是连削带扇啊
甲:你惹你爸的姐姐生气,打杭州一地名
乙:孤山,你姑姑扇你,孤山
甲:你被打完嘴还在,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淳安
甲:你的嘴蹭香樟,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拱墅
甲:我一直看你,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长桥
甲:我一直看你,看着看着不看了,打杭州一地名
乙:断桥
甲:我在天上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登云桥
甲:我代表老天爷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上仓桥
甲: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你,打杭州一个地名
乙:六部桥
甲:我一边傻笑一边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丰乐桥
甲:我揪着脸蛋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上宁桥
甲:我掐着大腿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下宁桥
甲:我吃一勺盐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思贤桥
甲:你考上清华我也懒得看你,打杭州一地名
乙:北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