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能清除汗垢油污,消除疲劳,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和抗病力,而且通过温水的浸泡,能够治疗某些疾病。洗澡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要正确洗澡,避免影响身体健康。下面就来说一说关于洗澡要注意的一些小知识。
1、洗澡水温不宜太高,一般以35~40℃的温水为宜。洗澡水的温度应与体温接近为宜,人体体温一般在36-37度左右。若水温过高,可能会使全身表皮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缺氧;可能会蒸发皮肤水分,导致皮肤干燥,引起皮肤瘙痒;可能会烫伤皮肤,引起不适。
2、夏天洗冷水澡水温要适度。洗澡水过冷会使皮肤毛孔突然紧闭,血管骤缩,体内的热量散发不出来。尤其是在炎热的夜晚,洗冷水澡后常会使人感到四肢无力,肩、膝酸痛和腹痛,甚至可成为关节炎及慢性胃肠疾病的诱发因素。一般夏季洗冷水澡的水温以不低于10℃为好。
3、洗澡次数不宜过多,也不宜用力搓擦。正常皮肤表面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的酸性保护膜以及角质层,只有0.1毫米厚,呈弱酸性,但它却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线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层“死皮肤”更换速度缓慢,最快的也需要十多天。洗澡次数过多或洗澡用力搓擦,极易损伤皮肤,使皮肤保护力降低,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使人患病。当然,夏季人体分泌旺盛,出汗较多,每天可以温水冲洗一次。而冬、春、秋季天气不热,洗澡的次数应适当。身体较胖和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适当增加洗澡次数。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减少,可适当减少洗澡次数。
4、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洗澡时间过长,会使皮肤出现脱水、松弛的现象,还会引起皮脂流失,导致皮肤日渐干燥,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并且容易引发缺氧、血栓,甚至会导致心率失常猝死等严重问题。
5、有些情况下不应洗澡,要知道。
①酒后不应洗澡。肝脏分解酒精,影响肝脏其他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的恢复。在洗澡时,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增多,而酒后洗澡,血糖不能及时补充,会引起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
②饥饿或饱餐后不应洗澡。饥饿时洗澡,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等低血糖表现或者出现缺氧、暂时性贫血等问题;而饱餐后洗澡,引起全身表皮血管扩张,体表血液增多,使腹腔血液相对减少,影响消化功能,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最好是饭后一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③运动或劳动后不应立即洗澡。运动或劳动后,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洗澡容易寒邪、湿邪侵袭,引起感冒或湿重问题;甚至导致心脏、脑部供血不足,发生昏厥。应在休息半小时后再洗澡。
那么沐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吗?我觉得
沐浴可以有序——先洗脸,再洗头,后洗澡。
先洗脸,当热水一开,屋里慢慢就会变得雾蒙蒙、热气腾腾的感觉,而人体的毛孔遇热会扩张,所以如果当你在此时没有先将脸洗干净,脸上积累了的脏东西,便会趁你毛孔大门开启之时,潜入你的毛孔,导致你脸上的痘痘也会愈冒愈多。
如果洗过澡后,再洗头,头上的油脂不小心会使背部再次“污染”,所以还是自上而下的好。当然,先洗头还是先洗澡,我觉得都ok的!
不同时间洗澡,效果不一样。
早晨起床洗澡,如遇水温不当,易患感冒。中午洗澡虽可换得一身洁净与轻松,但易引起疲倦。睡前洗澡会消除一天的疲劳而使你轻松入睡,但注意不要湿头睡觉,长期湿头发睡觉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