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赖志强归隐宋王台李铁夫寓居香港的遗民
TUhjnbcbe - 2025/5/10 16:55: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wzqsyl.com/

从年代初自美国返回祖国至年从英治香港返回广州,李铁夫在近20年的生涯中,除了少数时间漫游于广州、台山、桂林、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外,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香港。现今遗存有关李铁夫的史料,亦多载于20世纪30、40年代香港的报刊上。重构李铁夫在香港的生活足迹,梳理其以香港风景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对研究李铁夫的艺术创作、思想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宋王台作为一个切入点,以“革命遗民”作为观察的视角,探究李铁夫笔下的香港地景及其意涵,希求能够从别样的角度对李铁夫的一批存世及部分散失的作品加以解读。

一、从宋王台谈起

按照女弟子谈月色(-)的记载,李铁夫于年秋自美返广东[1]。李氏大约年到香港,之后又往返于穗港之间,年开始定居香港。至年香港沦陷,在这十年的光景中,是李铁夫本地化创作的一个高产时期,现今保留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大部分香港主题水彩画,多创作于此一时期。李铁夫居住在九龙土瓜湾(土瓜环),其落落不与众合的孤傲奇崛个性,有如一位隐者一样。其生命状态,一如时人所论:“数年蛰居九龙,罕与世晋接,惟一其志于画。”直到年1月香港慈善钟声社为其举办个展,“岛上艺术界中人,多有加以注意者”[2]。

图1九龙宋王台全景(采自《红玫瑰》年第3卷第25期)

图2黄佩佳《九龙宋王台及其他》(采自《大风》年第90期,第页)

李铁夫居住的土瓜湾附近,有一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著名景观,名曰宋王台(图1)。我们不妨沿着当时人的视角去游览这一业已消失的名胜:

宋王台位于九龙马头涌之圣山(SacredHill)上。山高十丈,周百余丈,去九龙寨城之南一里,东临九龙湾之西北,南与马头角相隔一涌,北接珓杯石,西为谭公道,西南遥望,即二王殿村也。……自谭公道旁沿马头涌畔而行,可抵圣山之麓。由此拾级而登,循斜坡行,至石牌门,门无题识。越此,绿草如茵,山霭迎人。行数十武,即抵宋王台矣。台临山巅,而偏于东北。岩石三头,叠如品字。其周范以石栏,栏因岩之势而升降,错落有致。远望如薯之贮篮中然。在上之石最大,高长余,周数十丈。其西侧面稍平,刻“宋王台”三字,旁署名“清嘉庆丁卯重修”七字,涂朱。[3](图2)

从20世纪40年代初的文献叙述可见,宋王台临海而立,已然成为香港一处引人入胜的壮丽景观。这一处独一无二的风光,不仅体现在巨石傲然矗立于海岸的独特视觉和开阔视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意涵上。它连接的是一段隔代的遗民心史。据民国《东莞县志》载:“宋王台,在官富之东,有盘石方平数丈,昔帝昰驻跸于此。台侧巨石,旧有宋王台三字。《新安县志》按《图书集成·职方典》云,东莞县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即官富场。盖宋时地属东莞也。《职方典》又云,宋景炎中,帝舟常幸于此。元史以帝昰帝昺为二王纪,此元时旧刻,故称宋王。”[4]从这则记载看,宋亡不久,元代时期似乎已将此地唤作宋王台。大概是在近代开埠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偏于一隅的宋王台是人迹罕至之地。到年广东东莞籍前清遗老陈伯陶(-)抵达九龙的时候,目光所及“乃至今日而荒烟蔓草,樵童溪叟踯躅乎”,“退而稽诸史乘,乃知斯地为古官富场,而台则宋景炎驻跸之所也”[5]。年香港工务局计划出售宋王台山下的土地,建筑商李瑞琴获悉,告知南来的遗老赖际熙、陈伯陶等人,众人协力奔走于港府,最终划定边界。在李瑞琴的捐助下,修筑石栏杆、登山道及牌坊,由此形成了宋王台作为一个古迹景点的壮丽规模。陈伯陶为此撰写了《九龙宋王台麓新筑石垣记》,稽考史乘,以纪其盛。

被重新发现后的宋王台,在民国时期成为了香港重要的悠闲览胜和发古幽思之地,也成为了众多南来北往文化人士歌咏的对象,由此催生了一批诗画的创作[6]。感怀家国、慨叹兴亡、哀伤时世,几乎成为了所有诗词的基调,遗民意识构成了宋王台诗词的底色。早年为同盟会成员的政治家陕西三原人于右任(-)游览宋王台时,亦留下了诗篇:“桑海遗闻胜此台,兴亡转眼更堪哀。要知地尽人难尽,留得遗民吊古来。”[7]

二、归隐土瓜湾的革命党人

李铁夫定居香港时,晚清遗民大多已谢世,以他们为代表包含诗画的古典文化也翻过了一页。李铁夫也许不一定熟谙晚清遗民在香港的生活与作为,但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身处相同的语境中。还原李铁夫在香港的生活状态,显得尤为必要。年代的香港报纸以及李铁夫相熟的朋友回忆,真切地记录了这位遗世独立的画家的生命状态。

藉着年1月18日至20日在香港德辅道中号四楼钟声慈善社举办的个人画展,李铁夫的为人与治艺才逐渐受到港岛人士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赖志强归隐宋王台李铁夫寓居香港的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