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追梦中国人苏唐诗流连古建,河南民警的摄影
TUhjnbcbe - 2025/5/19 6:53:00

“我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发行之后,大家给了很不错的评价,但我心里老是觉得不够好,还想接着多拍一些。我就是有一种心理,就跟欠故宫好多照片似的。”

在故宫拍摄的苏唐诗。苏唐诗供图

“我拍得还不够好”

作为一名“斜杠中年”,苏唐诗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是河南省的一位民警,也是中国摄影协会的会员,著名的古建筑摄影师。

他的摄影作品里有中国古建筑的各式各样的美感,或大气蓬勃,或精致秀丽,或禅意十足,或朴实厚重。其作品广受好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还要数他拍的故宫组图。

他的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打动了与他素不相识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

单霁翔亲自为其作序:“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入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依然恢弘,却多了些和蔼可亲。”

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苏唐诗供图

拍摄故宫6年,在河南与北京之间往返40余次,拍下三万多张照片。这一串数字背后,是苏唐诗数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持。

虽然受到无数赞誉,但苏唐诗仍然觉得“自己拍的照片还不够好”。

成长路上的“摄影缘”

苏唐诗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擅长绘画与书法,经常给乡里画宣传画,并常给左邻右舍写春联和中堂。家庭的书香氛围感染了苏唐诗,使得他从小就“对艺术,对文化,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苏唐诗高中时,部队转业回乡的哥哥在家弄了一个小暗房,偶尔借相机拍几张照片。课余时间,苏唐诗喜欢帮哥哥冲洗照片。虽然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机会大量拍摄、冲洗照片,但摄影的种子已然在他心里种下。

考入警校之后,因为学习刑事勘查技术的需要,苏唐诗开始学习拍摄。警校有一百多台相机可供租赁,苏唐诗几年间无数次租借相机,把专业知识学好之余,也在课下给同学拍照片。

警校毕业后,苏唐诗进入公安局工作,他负责案件的勘查纪实。

因为能力突出,苏唐诗被任命为警令部主任,工作很繁重。在省公安厅组织的一次讲座中,培训老师鼓励警察同志通过丰富业余生活,来缓解工作压力。一直劳累的苏唐诗找到了突破口。

年,苏唐诗买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正式开始了摄影之路。

一开始,苏唐诗把拍摄目标定在了离家不远的黄河故道。

苏唐诗拍摄的黄河故道。苏唐诗供图

那时苏唐诗工作很忙,经常住在公安局。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早上五点就起床,开四十分钟车到黄河故道,在那拍一个小时,然后在路边买一份豆浆油条,吃完就匆匆开车回去。回到局里,休整一番,不影响每天的早点名。

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往往需要十几个清晨的默默坚持。

拍摄黄河故道的苏唐诗。苏唐诗供图

之后苏唐诗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乡一带拍摄:清早湖泊的晨雾,傍晚公园的水鸟,周末庙宇的花木,假日园林的游人······山川河流、花虫鸟兽、车水马龙,无一不可成为他镜头里的景物。

寒来暑往,苏唐诗端着相机,穿梭于各色美景中,积累了大量拍摄经验。

“一帆风顺”的摄影之路

谈及摄影学习,苏唐诗觉得自己一直都“一帆风顺”。

十几岁时接触过摄影,在警校学习过拍照,而在胶卷摄影还是主流的年,他就出于求知欲自学了PS。

因此正式开始摄影时,他显得驾轻就熟。

最初摄影,苏唐诗只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后来,竟然在不经意间获了奖。

有一次傍晚下班,苏唐诗看到一群修公路的工人.工人们辛苦劳作的身影打动了他,他拿起相机,拍摄了一组照片。

苏唐诗拍摄的工人劳作照。苏唐诗供图

一次偶然的参赛,这组照片获得了当地一个摄影比赛的一等奖。

获奖的苏唐诗很兴奋。让他兴奋的不止是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赛,他能把生活中看到的动人场景,分享给更多的人。

年的一个周末,苏唐诗带着家人去离家不远的山东单县游玩。偶然发现那里“百寿坊”、“百狮坊”的古代牌坊异常壮美,他被眼前的建筑震撼了,沉醉其中,拍摄了很多照片。

苏唐诗拍摄的古代牌坊。苏唐诗供图

古建筑的美,深深打动了苏唐诗。从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他的心里再度升温,流入他的作品中,赤诚而动人。

他把这组精心拍摄的照片拿去参赛,获得了全国性的古建筑奖。这是苏唐诗第一次获得古建筑摄影的奖项。

而后的半年时间里,苏唐诗就凭借优异的摄影成绩进入了中国摄影协会。

他也在一次次拍摄古建筑的过程中,彻底爱上了古建筑摄影。苏唐诗决定,要用自己的作品,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拍摄故宫的“两难”

谈到拍摄故宫,苏唐诗坦言“很难”,一是游客多,要安安静静地拍摄很不容易,二是故宫背后的文化太复杂,很难在作品里表现出来。

面对游客多的问题,苏唐诗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在故宫还没开门的时候就候在门口,等到开门第一个冲进去,在第一批游客到达之前,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

但有时候问题会变得棘手一些。

故宫下雪时总是人满为患。有一次下雪,苏唐诗在故宫准备拍摄玉翠亭。雪中的玉翠亭,红墙金瓦与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动人。但游客很多,一直堵在亭子里,迟迟没走。

苏唐诗耐心等待了很久,也没能等到机会拍摄。于是他就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苏唐诗一边盯着自己的相机,说“真美!太好看了!”一边招呼亭子里的游客,“大家过来看,我这个角度拍得好!”等到游客们离开亭子,苏唐诗抓住机会,拿起相机拍下了雪中的亭子。

苏唐诗拍摄的玉翠亭。苏唐诗供图

苏唐诗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就把问题解决了。

虽然“安静拍摄”已颇费心力,但苏唐诗觉得拍摄故宫最难的不是这些。

“六百年的历史,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知识,想要反映出这些是很难的,所以我为什么说越拍越觉得不足够,因为它背后的文化太复杂深刻了,我对故宫的学习跟把握还不够。”苏唐诗说道。

摄影“三痴”

苏唐诗对摄影有着纯粹的热爱。在与他畅谈中,总结了他生活中对摄影的痴迷,列为“三痴”——痴迷于观察、痴迷于学习古建筑的知识、痴迷于拍摄。

“观察,也是摄影的一部分。”苏唐诗说,“人生的每一秒,看的每一眼,都是很珍贵的。你能看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看到人世间的百态。”

苏唐诗生活照。苏唐诗供图

因为痴迷于观察生活,苏唐诗笑称“我现在都不敢自己开车了。因为总是被路边的一些景物吸引到,容易走神,不安全。现在出门都是让我爱人或者朋友开车。”

不仅如此,苏唐诗也在大量学习古建筑知识。他因一次摄影比赛结识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楼庆西教授与贾珺教授,时常向他们请教古建筑的问题。

他也从书上、网上去看很多古建筑相关的资料。网上有一门70多集的讲古建筑的公开课,苏唐诗来回看了两遍。

之所以学习这么多古建筑的知识,是因为拍摄古建“要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和它文化上的东西。”

苏唐诗生活照。苏唐诗供图

对于学习,苏唐诗也称得上“痴迷”。有一次苏唐诗要去郑州,上午9点多的高铁,他7点多就早早到了候车室。

想着时间尚早,他拿出手机在网上翻阅古建筑的知识,一边看一边在手机上做笔记,一时入迷就忘了时间。

等到苏唐诗反应过来的时候,高铁已经出发5分钟了。

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在拍摄上的痴迷。

在五台山显通寺拍摄时,为了拍出最理想的照片,他在香炉旁守了一个多小时,右胳膊被带着火星的香灰烫伤了都浑然不觉,最终他拍出了《殊途同归》,片中“一僧一俗”相互呼应的意外惊喜,给画面带来了无限可供回味的禅意。

“我还有两个梦想”

苏唐诗是一个做事十分认真的人,在警局任警令部主任的时候,曾经连续六年带领团队赢得河南省商丘市公安局警令部系统绩效考评第一。

苏唐诗在驻村为老人拍摄肖像照。苏唐诗供图

熬夜加班、处理公务,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在年春节值班期间,长时间没有好好休息的他右耳突然失聪……但他依然奋斗在第一线,不肯放下工作,但身体也逐渐承受不住,他的颈椎问题愈发严重,最严重的时候,苏唐诗几乎没法站起来。那段时间,因为身体不便,苏唐诗经常趴在警局的床上处理公务。就这样又坚持了三年。

到了年的时候,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在一线奋斗。无奈,他只得退居二线。

退居二线后,他依然不忘作为民警的社会责任感。身体恢复了一些的时候,他拿起了相机,希望能在精神层面上,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苏唐诗在给乡亲义写新春福印。苏唐诗供图

苏唐诗这样理解自己的两个身份——民警与古建筑摄影师两者是有共同点的:除了都得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之外,两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方式不一样。

“公安工作给大家带来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而摄影呢,它是有韵律的,它呈现出来的是视觉上的秩序,这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愉悦,一种和谐,一种安详。这是‘美育’,能让人心理更健康,能引起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苏唐诗说道。

苏唐诗拍摄的故宫。苏唐诗供图

谈到自己作为摄影师的梦想时,一向乐观开朗的苏唐诗更显得热情澎湃。他有两个梦想:一是通过学习,把故宫拍得更好,争取早点儿“把欠故宫的照片还上”,另外还能在古代民居、园林、古城、寺庙等方面开设一些拍摄专题,都能拍出满意的作品;二是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到古建筑上去。因为古建筑属于文物的一部分,所以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懂得欣赏、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

策划:徐逸曈

采访:水光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梦中国人苏唐诗流连古建,河南民警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