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往事回忆(十一)
老水兵
在部队学会摄影
我们后勤部综合装备仓库,位于宁波鄞县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的阿育王山。山清水秀的阿育王山风光十分秀丽,阿育王寺殿堂庭院幽静秀美,战友们都喜欢照几张照片留做纪念。我在阿育王山照的第一张照片,是用我们仓库干部王会计的海鸥折叠照相机照的,从那时起我就迷恋上摄影。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架照相机,是每个喜爱摄影人的期望和追求。为此,我就给父亲写信索要家中的那架上海产58一II型旁轴照相机。老爸对我十分痛爱,对我的合理要求向来都是有求必应,很快我就收到父亲寄来的相机。
我非常喜欢这架照相机,用它为战友们照了很多照片。那时拍照片还是一项技术活,要根据天气光线亮度,调整光圈、焦距和快门速度,有时还要根据拍照景物的需要做特殊调整,特别是用小光圈大广角大景深慢快门速度或夜间拍照时,要像打枪射击一样,手持相机要稳,按快门时要屏住呼吸。拍照时对景物画面的舍取,人与风景在镜框画面中的位置、比例要协调,方能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刚开始拍摄照片不是焦距不准造成照片模糊就是曝光速度掌握不好造成照片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照片冲洗出来十分扫兴。后来我买了一本学习摄影的专业书籍,学习摸索着练习摄影技术,交了不少学费。经过认真地学习摸索练习,我的摄影技术大为提高,拍出的照片受到了战友们的欢迎和称赞。美中不足的是照片尺寸太小,不如相机拍的照片便于观看。为此,我和几位要好的战友凑钱又添置了扩影放大设备,找了一个小屋做暗室,几个战友在暗室中扩影、显影、定影、上光、剪切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我手头留存的很多在部队的照片就是我们那时的作品。
说起扩影洗相片,还发生过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年夏季,我委托一位去宁波出公差的战友代买20张相纸,他买回交给我说20张一张不少!我当时没在意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晚上,我们几个战友在暗室洗印照片,扩影放大后,在显影水中显一张黑一张,不知何故?第二天我问代买相纸的战友相纸是从哪个商店购买的?他很认真的对我说是在宁波百货公司买的,售货员给他一个黑纸卷,他怕售货员给的20张相纸不够数,就在商店门口打开黑纸卷数了数,共20张一张也不少啊!我听后乐得开怀大笑,既为战友为我办事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感动,同时也为战友因缺乏摄影知识,不知相纸在日光下曝光就报废闹出的笑话而伤感。
通过学习拍摄照片使我领悟到,无论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掌握原理知识后还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干好工作。
投弹训练
70年代,投掷手榴弹是三大军事技术(射击、刺杀和投弹)的一项重要项目。我们海军陆勤士兵只进行射击、投弹训练,没有刺杀项目。
投掷手榴弹,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动作协调,特别是转体投掷瞬间,要充分发挥腰部和手臂的爆发力,并注意手榴弹出手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投得远。我们单位勤务排一班长钱文科是个膀大腰圆的高大汉子,搞副业生产能挑起斤的担子奔跑。但在投掷手榴弹中,他由于动作不协调,只能投出40多米远。主要是他在转体投弹时身体动作不协调,扭扭晃晃的把身体的力量全抵消了,后经我给他做示范帮助,他的投弹水平才达到良好水平。我由于从小跟父亲随军,在军营跟战士们一起练过投弹,并经过一个老兵的指导,我的手榴弹投掷动作是很规范的。在单位投弹训练中,我以76米的成绩,在仓库名列第一名,得到领导和许多老兵的称赞。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有两次难忘的实弹投掷训练。第一次是年10月在育王山顶的实弹投掷训练,我们在山顶宝塔旁挖了一个近一米深的投掷掩体,仓库副主任谭守江担任实弹投掷训练指挥员,我当时是单位通信员,担任分发手榴弹及保护任务。我们单位的出纳员申同艾是个左撇子,胆儿比较小,不敢投掷实弹。每人投掷一枚实弹是训练的要求,我当时就给他认真的讲解了投弹的要领,并给了他个大石块儿让他投掷一下试试看,没想到他劲儿还挺大,一下就投到了30米开外的山坡下。我鼓励他说投得很好,别怕,我保护你大胆投。他点了点头,接着我就拧开一枚手榴弹尾盖,挑出引火索线环套在他的手指上,让他握紧手榴弹,随着谭副主任的命令,他嗖的一声就把手榴弹投了出去,我接着就把他按倒在掩体内,手榴弹投出六秒后,随着轰的一声响,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手榴弹实弹投掷中担任投掷者保护是很危险的,在军中实弹投掷训练中发生伤亡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的。我当时担任保护者,并不是说觉悟有多么高,可能是我过去随军见多不怯的缘故吧。
第二次实弹投掷是年5月,在宁穿铁路大坝南面的山岙平地进行的。我们事前清理好现场,在确保投掷区域没有老百姓后,放好警戒线。由新调来的田秀荣管理员担任指挥,我仍然担任分发手榴弹和保护任务。战友们经过年实弹投掷后,胆量和动作都有很大提高,实弹投掷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到八班长葛培中投出手榴弹后,一直没有听到响声,我以为他是不是连拉火索手环一起投了出去?可一看手榴弹拉火索手环在他手指上套着时,方意识到出现了一枚哑弹。实弹投掷完毕队伍带回,为了避免哑弹误伤上山割猪草的老百姓,田管理员命令我到投掷区域寻找那枚哑弹,我在草丛中找到了那枚没有爆炸的哑弹。田管理员让我用另外一枚手榴弹和哑弹绑在一起,捆到30米开外的一棵小树桩上,用拉绳将其引爆。我当时就给田管理说:“用不了那么麻烦,把两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我把它扔出去就行了。”田管理说:“你行吗?”我说:“你放心,绝不会出问题。”得到他的同意后,我就将一枚手榴弹和哑弹绑在一起,把引火索拉环套在手指上,将两个手榴弹扔出了40米开外将哑弹引爆。田管理员看着我笑着说:“你小子行啊,两个手榴弹还能扔40多米,不简单啊!”
年6月东海舰队后勤部举办运动会,我报了手榴弹投掷项目,运动会上投掷的手榴弹是克的练习弹,比我们平常训练用的克手榴弹多了克。我找了一枚克的练习弹练了一个多月,成绩总是在60多米,很不理想。参加运动会比赛时,每位选手有三次投掷机会,以最远的一次计算成绩。我第一枚投出了62米的成绩,第二枚投出了65米,第三枚我铆足了劲儿,动作十分连贯协调,投到68.56米处,最终获得了该项目第三名。获得这个项目第一名的是一个身高一米八七左右的青岛兵,他投出了74.23米的好成绩。七十年代这个项目的全军纪录是81点6米,我距全军纪录整整差了13.04米。通过这次比赛,让我领悟到真是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从此我再也不以自己投弹成绩是仓库第一名而感到骄傲了,更加刻苦地投入到手榴弹投掷训练中。
帮助民兵连射击训练
年冬季农闲时期,我们帮助宝幢明伦公社民兵连进行射击训练。检验民兵连训练实弹射击的场地设在了我们营区东面的副业菜地山根下。当时民兵用的是79式汉阳造老式步枪,79汉阳造步枪有非常多的型号,主要是使用7.92毫米的子弹而得名。和三八式一样,是比较典型的手动步枪。这种枪是清末建新军时开始进入中国的。由于民兵用的79步枪老旧,膛线磨损严重,打出去的子弹飞行弹道很不规范。实弹射击每位民兵五发子弹,我拿着望远镜在他们射击的身后观察弹道,发现子弹很多是翻着跟头飞出去的,验靶时发现那子弹打在靶子上不是弹孔,而是横竖地砸在靶子上。让我第一次见到子弹横着砸在靶子上,心想这样的枪弹打在人身上能把人打死吗?
民兵连长当时带了一支20响的毛瑟手枪。毛瑟军用手枪是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枪械制造厂的厂名命名的。这种手枪20发弹匣供弹,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发,有效射程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使用较广。我军的基层一线指挥员配发的就是驳壳枪,我父亲有一张解放上海后在扬树浦发电厂照的老照片,背的就是20响盒子炮。老百姓统称的“20响驳壳枪”和“镜面匣子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
唐教导员见到这把枪,顿时来了精神,让我回库部取他的手枪子弹,好好过过枪瘾。毛瑟手枪口径为7.63,我们的五四手枪子弹口径是7.62,完全可以使用。我去唐教导员办公桌抽屉里拿了一盒60发装的手枪子弹,唐教导员装上一梭子20发,把快慢机打到连发状态,“嗒嗒嗒、嗒嗒嗒嗒”地打了起来,我在旁边看着,手直痒痒也想打一梭子过过瘾。唐教导员还真不错,60发子弹分给民兵连长20发,分给我20发,我用5个点射把20发子弹打了出去,就像打小机枪一样过瘾。至今我都难忘那次打20响驳壳枪的兴奋感觉。
战台风抗险救灾
年夏季,一场台风在宁波海域登陆,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台风的破坏威力。记得那次台风在12级以上,狂烈的台风夹带着倾盆大雨,好像从天上用水缸浇了下来似的,疾风暴雨落在房顶上,溅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雾,我们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暴雨直接浇到脸上呼吸都感觉到困难,只好用双手把雨衣的雨帽撑起来,方能得到呼吸的空间。为了做好防险救灾工作,台风登陆当天傍晚,仓库领导命令我乘坐曲永芳驾驶的美式吉普前往大碶镇,接在家休假的陈军医回单位参加防险救灾工作。我乘坐的车在宁穿公路刮倒的大树间隙中穿梭行进。原本从单位到大碶镇20分钟的路程,我们竞用了近两个小时才赶到陈军医家中,当晚就把他接回了单位。这次台风破坏力极大,造成许多民房屋顶被掀掉,稻田里的水稻全部倒伏在泥水当中。我们部队除了做好自身救灾工作外,还积极投入到帮助老百姓的救灾工作中去。我们帮助老百姓抢修房屋,把倒伏的水稻一棵一棵的扶起来。经过几天艰辛紧张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帮助老百姓抢险自救工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赞扬。战友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擦着满脸的泥水,为能帮助老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而高兴。同时为我们部队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老八路的光辉形象,而感到非常心慰和自豪!(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时建平网名老水兵,年12月26日出生,年12月参军入伍,年3月参加银行工作,自考大专毕业,工商银行济南市分行退休。喜爱旅游、垂钓、摄影、文学。
壹点号银枫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