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齐鲁晚报评论员从娃娃抓起,上好急救这
TUhjnbcbe - 2020/10/23 6:15:00

(图为中急仁安为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保送生开展急救培训)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从小学阶段开始,急救知识就要正式进入课堂,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医学上有“*金4分钟”的说法——当有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时,只有在4分钟之内采取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才可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天约有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年约有54万多人死于心脏猝死,其中85%发生于院外。如果相关人员的急救知识够用,能第一时间在院外急救环节实施必要的自救互救,不少宝贵的生命完全可以被挽回。
  遗憾的是,我国公民的急救知识严重不足。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0%的受访者对成年人脉搏、呼吸、血压正常数值不够了解,84.0%的受访者无法独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65.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缺少相关课程或主题教育。据统计,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高达60%。
  该是补上急救知识这一短板的时候了。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各方开始在急救知识宣传普及上着力,浙江义乌等地方开始尝试将急救知识引入中小学课堂。去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急救知识进课堂的冲锋号——明确提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教育部的这次答复则更进一步,不仅明确指出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还对急救知识如何进入中小学课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其内容包括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后的自救与互救等。
  事关生命健康,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接下来,当务之急有二:一是,教育部的答复能尽快“落地”,让急救知识进课堂的脚步更紧凑更有力一些;另一个是,在投入与监管上动真格,确保急救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鲁晚报评论员从娃娃抓起,上好急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