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法制晚报摘牌20天后,前社长王林开了抖音
TUhjnbcbe - 2020/12/30 13:50:00
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4月27日,法制晚报前社长王林在抖音上发布了自己的短视频“处子作”——《热榜周观察》,王林掷地有声的新闻评论随着法晚前员工们的转发传播出去。

很多法晚的前员工都说,听到这个声音,又想起了十年前开评报会的感觉。

王林在《热榜周观察》栏目中点评了最近刷遍媒体圈的“记者河南采访被打”事件。他说:作为新闻从业者,听到记者被打的消息后,我的内心有一种窃喜,我的感觉是,记者回来了……

在短短1分55秒的视频中,王林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的融合,视频、直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的繁荣期即将到来。

就在王林播出这段话的前20天,位于通惠河畔的法制晚报社的招牌在夕阳的照射下徐徐落下。

法制晚报没有等到王林所说的那一天。

“武汉解封”这样的全国性新闻也没有了法制晚报的报道,但这家当年京城最有朝气的媒体,仍然留下大批的社会守望者在践行他们的职责。

最年轻的总编辑,也是最爱骂人的总编辑

法制晚报创刊于年,那个时候王林36岁。

彼时的他,被称为京城都市媒体里最年轻的总编辑。

在此之前,王林在法制晚报的上级集团北京青年报任职,他担任记者和编辑期间,经历了北京青年报最辉煌的时期。

王林是最年轻的总编辑,法制晚报也是中国最年轻的都市报,法晚的员工同样也是最年轻的一批员工——至少有一半的记者是来自于大学应届毕业生。

法制晚报最初的社址在四惠桥西侧的一栋四层小楼里,王林的办公室位于三层中间,办公室里最醒目的是一个大幅的格瓦拉画像。

几乎所有的记者和编辑经过三层的时候,都轻声提气,快速闪人。

因为那里经常能够传来王林标志性的“骂人”声。

每年都有来应聘的毕业生因为经过三层时听到骂人声而放弃在法晚工作。

在他们的印象里,报社里的领导应该都是《编辑部的故事》里那样的文质彬彬,怎么可能会有这么“粗俗”的文人。

王林的“骂人”在京城媒体圈里是出了名的,法晚记者出去采访碰到同行,各报同行都会问:“今天挨骂了吗?”

事实上,王林骂记者的时候并不多。

这可能因为他自己也是记者出身,他知道记者在外采访的辛苦和可能面对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说,他对编辑,尤其是中层领导的要求更严格。

一直到王林担任法制晚报社长的最后一天,他在同法制晚报全体中层领导道别的时候,仍旧掷地有声的说:只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层领导在,法晚的新闻就不会软下去。

大多数法晚人都知道,王林骂人往往是对事不对人,但如果挨骂的次数多了,也难免会有对人不对事的时候。

有些员工经常挨骂,有些则很少。一位很少挨骂的记者曾总结说,不挨骂的往往是两种,一种是业务能力强的,另一种则是被“放弃”的,大多数人毕竟位于中间。

后来王林创办了“看法新闻”客户端。

看法新闻的一位高管曾经说,表面上看王林情绪暴躁,但实际上骂人只是他的一种方式,他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非常强,他骂人只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这件事情(失误)很严重。

所以,即便是表扬人,王林也会用脏字来“加重”语气和程度,比如说:这篇报道真TMNB!

于是,当4月27日王林推出抖音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时候,有前法晚员工用“王林体”将他视频的内容重新编辑了一遍,大意是:作为新闻从业者,说实话,听到记者被打的这个(caodan的)消息后,我的内心有一种(NM)窃喜,(你知道么),我的感觉是,记者!(cao),(老子TMD)回来了……

骂声之外还有毕业生成长的空间

法制晚报创业的初期,很多人就是在王林的骂声中长大的。

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王林,始终认为严格的考核才是法制晚报的竞争力,因此从法晚创刊开始,他就为记者和编辑制定了一套堪称“残酷”的考核体系,法晚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考核在同城乃至全国媒体中都是最严苛和最不讲情面的。

在三层楼梯口,每周都会贴出所有记者和编辑当月的绩效排名,一些排名不高的记者编辑还会被用特粗黑字体单独张贴出名字,下面还写着:记者大会后,去王林办公室!!!

真的去了王林办公室,也未必都是骂声,有时候可能也会是跟王林一起共进吉野家外卖加一罐红牛的午餐。

当然,即便没有骂声,罚款也是少不了的,以至于有人说,法晚其实就是“罚完”。

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习惯了三层传来的骂声,也习惯了自己的名字偶尔登上黑榜的压力,他们从稚嫩的学生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开始了“铁肩担道义”的职业历程。

有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应届生曾经说,三层楼道里除了王林的骂声和严苛的考评榜外,还有一个报社的规定,让她决定留在法晚工作。

那个规定上写着:这里是报社,不是学校也不是公司,这里没有“总”,也没有“老师”,同事之间一律直呼其名。

她发现记者们都会直呼王林其名,王林从来不介意。这让她觉得很亲切,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里是个平等的就业平台。

年汶川地震,法制晚报先后派遣了近30名记者前往北川、映秀、汶川等一线灾区采访,是当时京城媒体里外派记者最多的一家媒体。

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些记者中有一多半是刚刚走出校园不足三年的毕业生,其中还包括多位女记者。

汶川地震报道结束后,每一位回京的记者,都是王林亲自到机场手捧鲜花拥抱迎接。

重视民生报道和调查报道要求记者“离你最近”

王林在法晚任职13年,从30岁到43岁,他也开始越来越习惯听后来的90后记者叫他“老师”。

因为很多新记者都觉得,听王林的评报会,在业务上收益匪浅。

王林挂在口头的话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发散思维是令人敬佩的,同样的一条新闻,他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王林会把所有记者召集到报社来,就在四层那件并不算宽敞的会议室里,所有记者密密麻麻的坐在一起,听他来分析每一篇稿件的优劣得失。

这种总编辑亲自点评记者稿件的例会,在其他媒体中并不常见。

对于新闻业务来说,王林追求出“新”。

在法晚创刊前,京城只有北京晚报一家晚报,为了和北京晚报竞争,王林强调“当日新闻”的拼抢,要求记者重视前一天夜里和当天上午的采访,及时采访及时回稿,上午的新闻绝对不能第二天发。

为此,法制晚报设立的“夜线报道组”,每天晚上有四名热线记者专门值班,整夜无休的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采访各种突发事件。

而法制晚报正是靠着这种拼抢新闻的速度,从北京晚报手里生生的切下了一大块市场蛋糕。

王林提出法制晚报的办报宗旨就是“离你最近”。他要求记者离拍摄主体最近,离采访对象最近,离新闻事实最近,离读者所需最近。

因此,王林在法晚最重视的部门就是热线新闻和调查新闻,这些报道关系老百姓的民生,同时也是记者守望者角色的体现。

他一直都认为记者必须要走出去,要和采访对象站在一起。

在王林的号召下,热线部的年轻记者和摄影记者经常会站在齐腰的积水里拍下照片,会站在消防员水枪的旁边采访火灾。

为了让记者能够更快的到达现场,王林要求热线记者必须要以自己所住的位置为圆心“划片”,做到“守土有责”,一旦“片区”内发生突发事件,负责的记者就能够用最快的方式到达现场。

在热线部门的墙上,挂着一张已经花的五颜六色的北京地图,每个区县,每个街道,都标有记者的名字。

年前后,王林又推出了法制晚报的调查暗访系列报道,他要求每个入职法晚的新人,都要先完成一到两篇“卧底”暗访,暗访稿件合格刊发后才可以转成正式记者。

很多刚刚毕业的记者,进入到工厂车间、商铺后厨、诈骗团伙中进行长达2、3个月的“卧底”暗访,稻香村、COSTA咖啡、海底捞、宾宝面包等一大批知名品牌背后的问题被这些暗访记者挖出,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年,法制晚报一名毕生从事卧底暗访的老记者到了退休的年龄,当时已经是社长的王林很罕见的出席了记者大会,为这位老记者颁发了聘书,聘请他继续担任法制晚报的记者,将法晚暗访的报道传承下去。

同时还将一套全新的暗访设备奖励给这位60岁的老记者。

直到今天,法制晚报已经不复存在,这位老记者仍旧带着年轻一代的新闻人,在其所供职的媒体坚持一线调查暗访的报道。

媒体转型中人才流失誓做新闻行业的“*埔*校”

王林在法制晚报时还推行“双枪记者”,也就是文字记者必须要拍图片,摄影记者必须要写文字。

所以,法制晚报的记者有非常明显的辨识度:一手端着笔记本,一手端着单反相机。

王林推出的这个制度,确实让很多记者不适应,很多文字记者因为完成不了图片工作量而被扣了很多钱,但同时,这个制度也培养出了一批能写能拍的记者,这些记者都在汶川地震时大显身手,补充了报社摄影记者资源的不足,也为读者带来了大量鲜活的现场图片。

大约从年开始,王林就已经注意到新媒体的发展,他在一次采编大会上给编辑们分享了博客和微博客的不同,并且认为微博会在未来改变媒体的发展。

所以,法制晚报也是京城媒体里很早动手做新媒体平台的报社,微博、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制晚报摘牌20天后,前社长王林开了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