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3日
六一儿童节前一周
《法制晚报》破天荒的刊登了
一群孩子们写的信
▼
重庆渝北区龙山路某小区,C栋1单元的铁门上,还张贴着两封“致家长们的一封信”。均为匿名信,信是用A4纸手写的,然后复印了多份。其中的内容,让人触目惊心。“我们不是你们的出气筒!”
“我们不是你们拿来比较的傀儡。”
我们恨你们家长……”
“世界的一草一木我们再见!”
“蓝色天空我们再见!”
也许您觉得
孩子这样的举动只是闹着玩儿
只是因为家长说了几句
那不妨看看
下面这六个少年犯的故事
▼
被父母打骂之后
竟然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看来
问题还真有些严重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多年前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样的语言。“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之一。
“语言暴力”的危害使孩子形成“进攻型人格”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内心充满仇恨,易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
使孩子形成”退缩型人格“1.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
2.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3.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这两种极端型人格
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
专家是这样说的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他们主要是根据别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师或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家长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温馨提示
如果您出现了这样的困惑
可以拨打
咱们红十字会的热线电话
寻求心理援助
▼
博爱热线武汉市红十字会自年起就和武汉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推出了“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电话。
当你或者发现你的朋友有心理援助需要时,可以随时拨打以下
—
—完—
责任编辑:陈聪
延展阅读本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