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归故乡张颔先生铜像介休落成
TUhjnbcbe - 2021/3/11 2:45:00

▲张颔先生国画小品《读书灯》

年1月18日,

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与世长辞,

享年98岁。

张颔先生逝世,

文博界一片痛惜,

因为,

他是山西乃至全国文博界不多见的“国宝”,

考古界的“传奇”。

除了,他留给人世间像邻家老头的音容,

除了,他研磨并沉淀在典籍中的古文字,

除了,他跌宕人生中留下的真趣和率性,

除了,他至今悬挂在各处的书画和匾额,

……

我们要问的是——

一个传奇的逝去,

我们还能将他怎样怀念和记起?

11月8日上午10:00,

在张颔先生的故乡,

晋中介休市新城公园,

张颔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正式举行。

山西省文化界众多知名人士,

张颔铜像的主创者团队,

介休文化事业促进会下属各协会负责人,

张颔先生的家人及弟子,

连同各界仰慕者共余人参加了仪式。

张颔先生一生埋头考古,

成果丰硕,

在文博领域贡献迥异。

多年前接受山西晚报采访时他曾自信地表示:

“我回到春秋战国也能找到工作。”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相关文章)

张颔先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如果灵*能够穿越,

此时,他从春秋战国归来回到了家乡。

张颔先生对介休满怀情愫,

一生中为介休的文物保护、史志编纂、文化研究等,

都给予极大帮助。

张颔先生擅长书法,对乡人有求必应,

介休各处古建、名胜以及文化单位等,

几乎都有张颔先生的题刻。

张颔先生对介休的人文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在故乡享有崇高的声誉。

这次他的塑像在家乡介休落成,

也算是了却了先生的归根夙愿。

张颔先生铜像座像高1.82米,

以大、中、小三块“晚霞红”大石材作为背景石,

“山”字型远近排列,

衬托主题雕塑。

铜像周边,

树木掩映。

白发长歌,

稚子欢笑。

浑然物外,

自然天生,

正可衬托先生胸中一片无邪烂漫。

张颔先生


  张颔(—)

山西介休人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字长甘,号二触老人、不扫堂主,自署作庐

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先生将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融会贯通

在晋国历史、天文历法、古地理、

古文献、音韵训诂学等领域创获颇多

同时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精深

著有《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

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6年元旦

央视《大家》播出《张颔?生命的盟书》

年2月

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先生“文博大家”荣誉称号

▲张颔先生自书“作庐”匾额挂于家中

关于为张颔先生塑像过程

山西晚报年6月21日曾经报道

塑像,为张颔先生!

方天戟南丽江

今年1月18日,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出生于晋中介休市的张颔先生深爱故乡,生前对故乡念念不忘,时时感怀,并将对故乡的爱,体现在一系列回忆文章和书画作品中。张颔先生去世前,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们以及介休市相关部门就有为他塑个小像的想法。先生去世后,面对先生故乡缅怀的热潮,省内知名文化人士靳忠发起,介休市相关部门很快明确:一定要给先生塑一尊铜像,将铜像安放于介休市新城公园广场,以纪念这位文博大家,也慰藉张颔先生的归根夙愿。

张颔先生塑像进展情况如何?一代文博大家的风貌如何呈现?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院的欧阳泥彩工作室。

形神兼备 尤其注重刻画细节

走进欧阳泥彩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泥塑博物馆,四周摆满各种题材的雕塑作品,既有古代圣贤,又有各路神仙,个个惟妙惟肖,神采飞扬。最醒目的,是工作室正中央的张颔先生塑像。
  

这是一尊坐像。只见张颔先生身穿中山装,坐在一张具有时代感的老旧工作椅上,头微右转,右手放腿上虚握呈拳状,左手置于椅边微微张开,正在凝神思考。目前,泥塑已到最后的细节刻画阶段,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细致的打磨。

“从接到委托到设计制作,其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准备资料,真正启动是在老先生去世之后。”在一旁指导的欧阳宁明告诉记者。塑像旁边挂了很多张颔先生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前期搜集来的。在张颔先生住院时,医院给他拍过照片,“我去拍了两次,老先生听说我来了,马上睁开眼睛让我拍。虽然当时他身体已经没什么劲儿了,但还是坚持让我拍完。有些老人在没去世之前是不愿意做雕塑的,但张颔先生非常豁达,对此毫不在意。”

▲青年时期的张颔

▲中年时做讲座

▲与山西省考古所同事合影

▲年陪同邹衡、刘绪、许伟等考古学家在吕梁考察

欧阳宁明生于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是我省著名雕塑家,但这次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这次塑造的对象是一代文博大家张颔先生,二是消息传开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
  

让欧阳宁明感到更欣慰的是,有一天,张颔先生四岁的小曾孙女来了,一进门看到塑像就喊“太爷爷”。“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小孩觉得像那就肯定像了,因为小孩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她的记忆主要是看神,而不是看形,这就说明先生的神已经具备了,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欧阳宁明说。

一丝不苟 塑造出真正的山西人精神

张颔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但身上又有浓厚的民间精神,所以在雕塑设计过程中,欧阳宁明无数次告诫自己,一定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和团队面前:塑像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呢?在欧阳宁明看来,写意的表现手法和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一点不太对称,还是用写实手法来体现比较好,可一旦写实了,就意味着所有东西都要写实,包括他穿的衣服、坐的椅子、手里拿的物件等,都要和他的精神、身份以及性格相匹配。“要体现张老的严谨,这也是最难的地方。”欧阳宁明说,因此这件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创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个,“虽然体量并不大,总高不到三米,但工作量和思考量却非常大。”
  

为了做出一尊全面反映先生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学者雕塑,欧阳宁明做的最多的,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张颔先生的研究著作《侯马盟书》

▲张颔先生年自拟联:庐入晋邦之地通绎侯马盟书


  

作为一位学者,张颔先生穿什么比较合适呢?不少人说应该穿休闲点的太极服一类,但欧阳宁明却不赞同。他认为,那其实是一种赶时髦,“因为先生没有那样穿过,中山服比较严谨,既是一种精神象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考虑到张颔先生是学者,也做过省考古所和省文物局领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比较庄重的中山服。”
  

关于张颔先生塑像穿什么鞋,有人说要穿布鞋,因为他平时在家就穿布鞋,但欧阳宁明觉得布鞋的质感和层次虽然显得比较平民化、随意化,契合张颔先生的部分性格特点,但从雕塑上来讲,他的身份毕竟特殊,而且学术也不可以随意化,因此在设计时就做成了皮鞋。
  

关于椅子,张颔先生在家里常坐的椅子是藤椅,如果说要写实的话,那就应该用藤椅,但欧阳宁明认为藤椅太休闲,和先生身着中山服的工作状态有些偏差,所以选用了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作椅,弧、角、线都非常分明,上面的每颗钉子都一丝不苟,“这些也都从侧面反映出张颔先生做学问时所具有的严谨精神”。

▲张颔书法小品临《虢季子白盘》

▲张颔书法小品:易生道成

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塑造者的用心,对此,欧阳宁明表示,“先生是介休的骄傲、山西的骄傲、全国的骄傲,因此,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一定要能反映出先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想达到一个山西以前没有达到的雕塑水平,真正在艺术上入微、入境,把真正的山西人、真正的山西文化代表、真正的山西人的精神、真正的学问家的精神体现出来。”

“一张一颔” 点拨如黑暗中现光明

鲜为人知的情节是,对张老塑像两只手的形态,欧阳宁明近半年来一直在纠结,直到最后才终于“柳暗花明”。
  

其实,在大雕塑做成之前,欧阳宁明还做了两个小稿,一个是先生手里抱着猫,另一个则是手里拿放大镜和侯马盟书玉片。抱猫之举是家属建议的,因为老先生非常喜欢小动物,但是做成雕塑之后,身份却不那么明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先生是一位休闲在家的老人,或者是动物学家,一般想不到是考古学家。因此,大部分人都比较倾向于手拿放大镜和盟书玉片,这样更能体现出他的身份。不过,不同意见也不少,有人认为太局限了,因为张颔先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不仅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取得很多成就,如辞赋、天文、书画等。

▲张颔先生书法《枫叶荻花》

▲胸中自有烂漫,张颔先生画作《戏蚊图》

由于迟迟没有定论,欧阳宁明决定先把手的形态放下。后来塑到一定程度时,好多人都说不拿东西反而比拿东西要好。直到有一天,山西学者介子平来访,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介子平提出,“先生塑像之手无须执握任何器物,紧握的右手显示先生性格和内心所具的信仰和坚毅,五指微微张开的左手,更像是在阐述和交流的状态,彰显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双手的一张一颔,正是先生之名。”听了介子平的建议,欧阳宁明再去调整,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突然看见了光明。”


  

介子平说

张颔先生造像记

秋风未尽人已行,早在张颔先生去世前,亲朋好友即有为其塑像动议,故乡介休方面也有此意,并拟安座新城公园,遂与雕塑家欧阳宁明沟通此事。医院两行探视,一次,先生虽已沉绵床席,仍不失旧礼,以游丝之力坐起,曰“不自由”。

四序推迁,终同逝水,生不立传,也不造像。未几,先生殁,塑像工程名正言顺展开。半年时过,以小稿为蓝本,征求意见。从两件样稿可见,或抚猫,着休闲装,或手执拿放大镜、侯马盟书玉片之类,皆不符其学术成就。

▲张颔先生主要学术著述书影

我则两探其究。第一次与先生四子小荣同往。因与欧阳兄素常惯熟,便口无遮拦,于手执处置喙。年6月21日的《山西晚报》之《介休为张颔塑像》一文为此道:“介子平提出:‘先生塑像之手无须执握任何器物,紧握的右手显示先生性格和内心所具的信仰和坚毅,五指微微张开的左手,更像是在阐述和交流的状态,彰显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双手的一张一颔,正是先生之名。’听了介子平的建议,欧阳宁明再去调整,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突然看见了光明’。而这段点评,也被欧阳宁明认为是‘神之点拨’,让他茅塞顿开,‘仔细看,这个手势非常有意义,有气场’。”心中感动,莫可言宣,有限形式,无边诠释,此即余之拙见,不曾想,正合欧阳兄意,遂纳之。

还有一点,征求意见当间,有人以为其含胸不比挺胸姿势高大,窃以为,此正是先生虚怀若谷、圭角深藏之暗喻,且能与手势的骨感若虬、苍劲挺脱形成对比,泰然自定,锐而有健,措置裕如,柔中见刚。意见者,多纠结于细节,或以为生活中少见其穿皮鞋,或感面部某个细节存毫厘之差,云云。我却以为,看一样东西与看见一样东西不同,艺术摹写,定要文化移入,方可神完气足,而此等距离感,需艺术家的功力掌控。

欧阳兄的作品鳞次栉比,满坑满谷,尤其泥彩一路,独步域内。年6月7日,由其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山西传统彩塑艺术创作及工艺”于太原开班。9月18日,“华彩之塑·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中央美院举办。之后,展览移师景德镇,又远行泰国。先前的创作,挥洒任意,入化造微,卓荦不群,古意淋漓,而为真人造像则异,似与不似间的拿捏,高大平易间的把握,着实考验人。堆塑当间,先生的四岁双胞胎重孙随家长观探,仰见即脱口呼喊“太爷爷”。欧阳见此心定,孩童不观造型,惟在神情,童不欺我耳。取悦观众,不是艺术家的职业操手。

▲张颔先生书法: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张颔先生90岁时作《扑蝇记》

既成,欧阳兄嘱我为之撰写《张颔先生造像记》,遂欣然命笔曰:

先生面貌,矍铄如常,音容宛在,已为铜像。

袤然巨制,堂堂万方,此欧阳宁明君之作矣。历时数月,推燥居湿,其稿三易,定型如是。双手本各有所握,予观之以为赘,其也惑之,遂删繁就简,成此状态。其貌恂恂,万物藏于心未表于情;其质铮铮,志贞确于内偶显于外。法身无相,相由心生,潜辉神似,旨在阐发。

像归里,*也随,惟有夙愿,此尊永固。

造像参制者,张怡、梁渊、段鹏飞、王佳诸君。

是为记。

张崇宁说

怀念我的父亲张颔

年一开年就走了好几位全国知名的大家,我的父亲是其中之一。

1月18日下午,他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心力溘然长逝,离开了他的儿女,离开了爱戴他的人们,去寻找他所钟爱的远古的世界。他曾自信地说过,在那个时代里,他能找到工作。

1月22日这一天,我们把养育我们而付出一生精力的父母合并一处,安葬在位于太原西郊的天龙山脚下。

这处陵园地势西高东低,背靠大山,远处可遥望汾河,而南部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晋祠。

从他早年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如今他安葬的地方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古晋阳。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此首建城池,后来智,韩,魏三家联兵围攻赵襄子,曾引水灌晋阳,在这次战役中智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为了解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情况,多次在这一带进行调查,并发表了《晋阳古城勘察记》一文,他对东周这段历史了如指掌,后来出土的侯马盟书其时代也在这一段,实际上晋阳、侯马发生的两个事件其关系非常密切的。

他说,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做过正式勘察,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系统的勘察......那次调查收获是肯定的,不但找到了东周的古城遗址,还找到了古城的范围,这为后来晋阳古城的正式发掘打下了基础。

说起当年他们的调查,我也算一个参与者,那时我六岁,父亲带了一部汽车,我记得是美国吉普,现在这种车见不到了,车上还坐着两位大人,此外,他还带了一部相机和一个红色的小暖水壶,父亲离不了水。

到了目的地,记得是一处山脚下,根据他绘制的地图分析,当年的停车位置距离今天老人下葬的地方应当不远。他们下车去工作,我和司机在车上等,等的过程中我把他的水全喝完了,等他回来口渴难耐时发现水壶是空的,顿时朝我发了顿大火,那时我才知道他比我更需要水。

后来,上了班,常陪伴父亲左右,写成的文章也多经老人指点,受益莫大焉,以至于有人说我发的文章很类似于老人的文风。这很正常,就是他教出来的呀!他要求,无论发表任何观点,要想立论,想站住脚跟,就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随意揣测还不如不写。

▲张崇宁与父亲张颔

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也投入了较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归故乡张颔先生铜像介休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