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关彤
近日,一篇情怀推文在圈子里很火,叫做《在沈阳,忘不掉的座老工厂!》,这篇来自铁西区新联会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打理该公号的编辑、现任沈鼓集团*委宣传部部长的刘胜民。他说,这个系列推文的背后,是他对沈阳工业文化炙热而又深沉的眷恋。
新铁西人的不了情
火车隆隆夹杂着机器轰鸣,穿过一个个工厂、越过一条条马路……翻开刘胜民负责打理的
其中,有记录光荣与梦想的大厂篇,有充满年代感、静待一隅的街路篇,还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人物篇。而绕开工业符号之外,也不乏勾勒大沈阳人文地貌的精神食粮。文中对街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板有眼,乍一看绝对出自地道的沈阳人之手。
然而,今年54岁的刘胜民,祖籍却并非沈阳。年,17岁的刘胜民子承父业从山东德州来到沈阳,成为沈阳鼓风机厂(沈鼓集团前身)的一名刨工,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厂房和围墙上洒下的暖阳,便是刘胜民对沈阳、对工业最初的体验。
刚到沈阳那几年,每逢休息刘胜民便会骑上二八自行车,徜徉在铁西区的大街小巷,找寻城市中不一样的新鲜景色。逐渐地,刘胜民身上的“铁西味儿”越来越浓,他喜欢自称“土生土长的铁西人”,而那些随着岁月淡出生活的老厂区、老街路如同一块块拼图,在刘胜民的心里组成了一幅旧日铁西的图景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心中对铁西的不了情。
为记忆留下宝贵的独白
年,刘胜民成为铁西区新联会的成员。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他,也自然而然挑起担子,成为协会
在那篇吸引记者目光的“家老厂”推文中,刘胜民沿着*事工业、冶金机械、工业制品、民用产品等几个线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沈阳家老厂成立的历史、曾经的地理位置、突出贡献等,原汁原味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一幕,即使从没在铁西区生活过的人细细品读,也会酿出几多感触。
刘胜民告诉记者,
一些常年出品沈阳文化、讲述沈阳故事的用户,也成了
执著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刘胜民说,沈阳铁西是他的第二故乡、精神高地,区域内的老建筑就是他的老朋友。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触摸到最初的气息,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他将这些内容梳理、整合出来,心中便会感到自豪,也找到了归属。老刘的故事不禁让记者联想起那些常年奔走于城市街头、倾心于文物保护的志愿者们。
比如以呵护历史文物、唤醒尘封记忆为己任的文保志愿者*;比如,从年起拍摄了两千余张铁西老厂区存照的媒体人杨树;再比如那许许多多为保护沈阳文化遗产作出巨大贡献的普通市民……他们在海量的信息冲击下,难得地静下来、慢下来,在没有尽头的历史之旅中,循序渐进地讲述着、守护着城市难以忘怀的时光。
沈阳建筑大学博士、副教授哈静在谈到保护时代记忆和工业2.0时说,对铁西工业的保护有着文化、社会、情感多重价值。而这份价值如何承载,对城市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哈静建议,如果可以将整个铁西看做一个整体的工业博物馆概念,将工博作为起点,沿着红梅文创园到工人村,再到工人文化宫、劳动公园,最后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触碰到沈阳工业的百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