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一沓剪报被整理成册,近50篇报道记录了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自年9月诞生以来的“成长足迹”。
一周前,退休教师胡国璋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剪报册送至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的驻演地——牛庄路上的中国大戏院,他对工作人员说:“小同志,侬帮帮忙,可否帮我把这本剪报转送给毛猛达、沈荣海两位老师,感谢伊拉坚持站在台上唱独脚戏。”
条纹T恤、卡其裤、细边框眼镜……84岁的胡国璋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早年教俄语,后转教*治。和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结缘并非偶然,胡国璋原本就是个滑稽迷,不足10岁时就抱着小小无线电坐在弄堂口听姚周双档。“新中国成立前泥城桥边有个私人电台,可以点播,我时常写信去,听到滑稽名家们在卖口间隙报到我名字,就能乐老半天。”
胡国璋的家在浙兴里,这也是座石库门建筑,坐落于四平路近海伦路一侧,历时80余年。他说:“我是从小在石库门长大的人,最懂得上海人对石库门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捧场《石库门的笑声》的原因。独脚戏是上海本土曲艺,石库门的笑声是上海的笑声。”
每日总有三四个小时,或晨起、或傍晚,胡国璋会坐在临近窗口的书桌前,边看报、边剪报。一把裁纸刀、一把剪刀、一把尺、一支圆珠笔,是基本工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看似枯燥的工作于他是甘之如饴。
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搓麻、不懂跳舞,胡国璋生平唯一的爱好就是读报、剪报。“老底子,工资还只有四五十块,上交给太太后总能拿到一点零花钱,基本上都花在买报、订报上。”最多时候胡国璋家里订了十几份报纸和杂志,每天看报、剪报占用了胡国璋所有的休息时间,他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图:胡国璋正在制作剪报
“我最早订的报纸就是《新民晚报》。”胡国璋说,“我记得是从年开始订,之前是天天买。晚报曾经断档过一段时光,后来恢复了我还是继续订。《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之前跟我住一个弄堂,斜对门。但他很忙,我也不好意思去跟他攀谈,就还是买报纸。”60多年来,胡国璋的剪报整理了十几箱,仅滑稽类的就有“姚周专刊”“杨华生专辑”等。
姚慕双、周柏春演出照
杨华生饰演“三六九”
这些剪报如今细细看来,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很多记录历史瞬间的照片和文字。感慨于胡国璋60多年来的坚持,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市民,做着一件普通事情。他反复提到,剪报让他受益良多:“报纸是样好东西,世间万千、尽在其中。”事实上,因阅读量大,胡国璋掌握了各类学科知识和第一手的新鲜新闻,这些积累也被他带到课堂上,一度让胡老师的*治课在学生中风靡。
这些剪报如今细细看来,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很多记录历史瞬间的照片和文字。感慨于胡国璋60多年来的坚持,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市民,做着一件普通事情。他反复提到,剪报让他受益良多:“报纸是样好东西,世间万千、尽在其中。”事实上,因阅读量大,胡国璋掌握了各类学科知识和第一手的新鲜新闻,这些积累也被他带到课堂上,一度让胡老师的*治课在学生中风靡。
此次,因得知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要迎来第场演出,胡国璋便特地将剪报册送来,既是感谢也是鼓励。当毛猛达和沈荣海拿着演出票和鲜花找到胡国璋时,他激动万分:“本来就想送一份心意,感谢两位老师在这样的年纪还坚持站在舞台上,没想到你们还特地送票来。我也没有别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独脚戏、滑稽戏作品。让阿拉上海的笑声传得更长久。”
为了回馈广大新老观众对《石库门的笑声》的支持和喜爱,“毛笋”和主创团队坚持为大家送来福利!
就是现在,动动手指,转发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