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界
裸鼹龙
裸鼹龙是一种生活方式类似蚂蚁或白蚁的小型肿头龙,分布于欧亚大陆的落叶林和混合林。欧亚大陆最引人注目的动物非它莫属。它是唯一的真社会性的脊椎动物。在冰河时期,欧亚大陆西部食物匮乏,几乎没有爬行动物和非鸟类恐龙,而裸鼹龙也是在这时才完成其演化的。在这种地方生存下来的动物必定有各种求生策略,以便在恶劣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其获得的食物。裸鼹龙是由一种群居的小型肿头龙演化而来,大多数都生活在山区。裸鼹龙的策略是将种群的繁殖权下放给一只雌性个体,解放出其他个体来作为食物采集工。它们还发展出了建造蚁穴的能力,以保护它们来之不易的食物免受其他动物的侵害。在这个城堡里,每个个体都严格遵守一套基于年龄和性别所制定的等级制度。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已经过去了,裸鼹龙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显得非常有效和成功。对一般的肿头龙,特别是一般的雄性肿头龙来说,头盔般的头盖是带有炫耀性质的。而在裸鼹龙中,雄性的头盖依旧显得非常特殊,但它已不再用于种内威吓或战斗。现在它们的头盖上已经演化出了带有致命*素的尖刺,用于保护巢穴免受捕食者的攻击。在资源充足时期,种群数量往往增长得很快,最终巢穴将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个体,所以一小群成年雄性和雌性会离开,建立新的家园。在这时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河流边上,一座座圆锥形的堡垒沿河线状排列着。巢穴是由雌性建造和维护的,呈茅草房结构,由树枝和干草建成,通常依着溪流上倾斜的树干而建。其内部是大量的通道和洞室,通常不同的巢穴也都会有着相似的布局。种群中最大的个体便是龙后(a),长约1米,体态臃肿。她终年产卵,平均每天一个。每个孵化出幼龙则由成年工龙照顾,而成年工龙也从不离开种群。发育至青春期的幼龙会被派往巢外觅食。成年雌性(b)最终会回到巢中成为工龙。工龙们因龙后释放的信息素(化学分泌物)抑制而无法进入繁殖状态。而在龙后死后,信息素停止,一个新的龙后从工龙中产生。工龙和龙后的眼睛都很小,它们通过生长在肩上的原始羽毛触角来探寻阴暗巢穴内的通道。雄性的职位是兵龙,它们的头盖上有向外生长的*刺(c)。它们在巢穴的入口处站岗,当危险来临时会用头部撞击树枝来发出警告(d)。一些年老的雄性会进入繁殖状态,脱掉*刺(e),换上更低调的体色,与龙后一起住在巢穴里。繁殖态的雄性寿命很短,大约十天就会精尽而亡。孵卵室(f)靠近巢穴顶部,能被太阳光所加热。龙后室(g)就在其正下方。育儿室(h)位于龙后室的下方,用于照料幼龙。厕所(i)就在溪流的正上方。食物储藏室(j)依附在主树干上,其他树干上还有多达6个的食物储藏室(k)。如果沿着树干的主要入口因受到攻击或天气破坏而无法通行时,会用长枝条和树苗编织出一条逃生通道。种群的食物为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细枝和秋天的果实(如坚果)。青年龙们把食物收集到一起,然后把它们从一个个体传递到下一个,直到它们到达巢穴。这条长队的两边都有兵龙作看守。鹿鸭龙鹿鸭龙是一种中型的赖氏龙亚科鸭嘴龙,生活习性与鹿十分相似,产自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林。欧亚大陆的落叶林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欧亚大陆狭窄而又远离海洋的几个地区。那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花草生长,夏日枝繁叶茂,秋天硕果累累,冬月寂静萧条。林地主要的树种是橡树、水曲柳和山毛榉,林地下层则是各种小型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这种环境里的一种典型动物就是鹿鸭龙,一种小型的觅食型鸭嘴龙,它和白垩纪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在白垩纪,只有鸭嘴龙亚科鸭嘴龙生活在这个大陆的角落里,但后来,赖氏龙亚科鸭嘴龙(鸭嘴龙广泛分布的一个分支)从更远的东方迁徙到了这里。鹿鸭龙成群结队地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和荆棘丛中,通常白天休息,*昏和黎明觅食。雄性和雌性的鹿鸭龙头上都有膨大的头冠,这是一种炫耀性的器官,在秋天的交配期它们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鹿鸭龙必须在森林植被中迅速移动时,头冠就成了让推开树枝的转向器。鹿鸭龙的流线型的形状非常适合在温带丛林中快速移动。当它奔跑时,头冠的形状会将植被分割开来,纤细的身体让它可以穿过生长紧密的树丛。当它一动不动的时候,棕色会成为不错的伪装,而当它打破伪装开始移动时,又能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森林深处。鹿鸭龙的长而扁平的尾巴既可以作为站立时的支撑物,也能在高高的树丛内觅食时作为危险的警示旗。阔檐鸭嘴龙会把色彩鲜艳的尾巴高高竖起来警告同伴猎食者的靠近。生活在灌木丛中的脊椎动物很容易被蜱虫、跳蚤和其他寄生虫侵扰。鹿鸭龙会通过水浴来处理这个问题。饱受寄生虫折磨的鹿鸭龙会在荆棘上寻找一团哺乳动物掉落的毛发。然后,它会把毛发叼在嘴里,非常缓慢地向后退着走到河里,直到身体完全被淹没,只有鼻子露在外面。这时寄生虫就会从身体、颈部和头部处向上移动,最终都被困在毛发之中。然后它会将毛发和寄生虫“乘客们”丢弃到河流中(3)当有几只鹿鸭龙一起清洁时,它们通常会彼此嬉戏玩水。交配通常也在这个时候发生。漂往下游的毛发则会被饥饿的扁尾鼠截获,因为它们以寄生虫为食(4)。扁尾鼠扁尾鼠是一种半水生的,类似于鼩鼱的胎盘哺乳动物,产于扁尾鼠的落叶林和混交林。从外观上看,许多哺乳动物自从晚三叠纪的非哺乳类演化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在整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它们一直是小型的袖珍生物,没法适应大型爬行动物和恐龙普遍主导的任何环境。然而,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有着许多有趣的专长。现在世界上幸存的哺乳动物类群是单孔目、有袋目和有胎盘类。扁尾鼠栖息于欧亚大陆的河流中,在落叶林地区尤为常见。它的身长约为30厘米,其中大部分被一条扁平的长尾巴所占据。扁尾鼠的扁尾巴和长蹼的后脚让它能在水中活动自如,且它大眼睛可以调节焦距,所以在水下和陆地上都能看得清。无论是在河床还是陆地上,扁尾鼠长而敏感的鼻子都能用来探测石头下和枯木中的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这些就是它的食物。扁尾鼠生活在河岸边的洞穴里,牙齿锋利,可以用来抵御食肉爬行动物和鱼类。而且它唾液是有*的,随便咬一口都会很快见效。它还是一种群居动物,在树木繁茂的河岸上,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可以找到多达十几个洞穴。有时大量的扁尾鼠会聚集在鹿鸭龙嬉戏的水塘旁,以饱餐在那里漂流的寄生虫。松果龙松果龙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针叶林的大型迁徙性稜齿龙。主要天敌是伪龙。欧亚大陆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它沿着高纬度线横跨欧亚大陆,要是没有狭窄的白令海峡的话,它还能与北美洲北部相连。其北边是冻原,而南边则是落叶林和寒带草原。与其他更靠近南方的森林相比,针叶林里树木种类相对较少。那里最常见的针叶树种是松树、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它们通过能散布种子的球果来繁殖,这些球果也为该地区大多数动物提供了食物。松果龙几乎是这里唯一的大型动物,它们是一种体长3米的稜齿龙,外形类似其白垩纪的祖先。白垩纪时期,鸟脚类是一个非常繁盛和成功的动物类群。这种体形轻巧,长得像小型禽龙的奔跑型恐龙,曾在这白垩纪时期结束前遍布各大洲。直到今天,它们仍在世界各地成功地生存着,占据了大量不同的生态位。在昏暗的针叶林深处,松果龙成群结队地奔跑,踏过松软而灌木的森林地面,在沿河而下的开阔地上觅食。它们通常以球果和里面的种子为食,但到了冬天也会把目光投向树皮、针叶、苔藓和地衣,有时还会寻找小动物贮藏的坚果。松果龙的喙可以剪下树枝和球果,而嘴后部数量众多的颊齿则可以磨碎这些坚硬的食物。松果龙是群居动物,每群由大约十几个个体组成。它们的身体上的脂肪褶皱能让其远离严寒。伪龙
伪龙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针叶林的驰龙,能模仿松果龙的外形和气味。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针叶林里没有多少可吃的东西。因此这里的脊椎动物种类较少,且每种都高度适应了其本身的特殊习性。在这一点上,没有哪种生物比伪龙更高度特化。伪龙只吃松果龙,不吃别的东西。它的整个生理机能都演化得有助于狩猎松果龙。自白垩纪以来,最成功的中型食肉恐龙是驰龙类和伤齿龙类。它们一般是轻巧的两足动物,长约3米,尾巴又长又硬,单这么看来它们的外形跟稜齿龙类很相像。当然区别还是有的,特别是牙齿和爪子。驰龙类和伤齿龙类的第二趾上都有一个巨大的杀伤性利爪,这使得它们只能用第三和第四个趾行走。这点就与脚上三趾并列的稜齿龙完全不同。而且它们细长的嘴里也藏着一排适合啃食肉类的牙齿。它们的可抓握型前肢只有三根指爪,而草食恐龙则有五根。掠食性恐龙也没有觅食性恐龙那特有的庞大腹部。尽管如此,这种名为伪龙的驰龙却能以其高度相似的外表为伪装,混进松果龙群中。这种伪装相当出色,以至于松果龙群可能会在没有注意危险的情况下行进相当远的一段距离。伪龙很好地利用了双足肉食恐龙与双足草食恐龙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它羽毛上的斑纹与松果龙体表脂肪褶皱的整体图案相似。浓密的羽毛又使他那细长柔韧的颈部显得健壮。其鼻子上的黑斑也会被误认为松果龙的喙。伪龙通常成对狩猎。两只伪龙会混进在森林中穿行的松果龙群(1)。伪龙的气味腺也散会发出一种与其猎物相似的气味来协助伪装。突然,在龙群最意想不到的时候,一只伪龙现出原形并猎杀了一只松果龙。余下的龙群,包括另一只伪龙,就会四散而逃(2)。当它们在第一次惊恐过后再次聚集在一起时(3),第二只伪龙就会开始它的狩猎。苔原鸵苔原鸵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苔原及山区的大型无翅食草古颌总目鸟类。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荒凉地带上环绕着北半球的广阔针叶林带北部,树木让位给了一个寒冷的开阔地带——苔原。这里的条件对于最耐寒的树来说都太过艰苦,因而植被只由短草、苔藓和地衣组成。在北部地区漫长的冬季里,太阳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不升起一次,万物都无法生长。阴冷的夏天终于来临,冬季的积雪开始融化,所有植物都疯狂生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短暂的生长季。动物们从越冬地的针叶林向北迁徙,以享用骤然增长的食物。它们会在夏天的几个月里一边吃草,一边向北移动。以这种方式迁徙的最大型的动物是苔原鸵,它是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在上一个冰河时期苔原地区出现时演化而来。在这片极北之地上没有非鸟类恐龙的存在。尽管非鸟类恐龙发展出了温血系统,使它们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下来,但寒冷的苔原环境对它们来说还是太严酷了。鸟类的温血生理机能效率更高,因此它们能够进入这个严酷的生态系统。由于没有陆生食肉动物的威胁,这里演化出了几种地栖鸟类。苔原鸵是一种3米高的不会飞的鸟类,它的腿和树干一样粗。会成群结队地在夏季积水的冻土带上迁徙。它们在迁徙路线最北端的终点建立临时巢穴产卵,卵孵化得很快,而且幼雏能够立即跟随迁徙。苔原鸵巨大身体有助于保持正常体温。大型动物的相对体表面积小,热量不容散失。厚厚的毛也有助于保暖,特别是在南方针叶林的栖息地里过冬的时候。苔原鸵的喙宽而硬,用于采食粗糙的苔原植物。苔原上每年都会有很多冰川新留下的石头,它们经常和草料一起被吞进苔原鸵的腹中。在初夏的交配时期,雄性个体会长出鲜艳的展示用翎羽。苔原鹬苔鹬鸟是一种栖息于欧亚大陆和北美苔原及山区的,有点像几维鸟的不会飞的食虫新颚类鸟类。夏季的苔原上,不仅植物和真菌快速生长,节肢动物的数量也骤然增长。黑压压的虫群从水里升起,像烟雾一样在苔原上空盘旋。苔藓和地衣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布满了匆匆忙忙的甲虫、跳虫和螨虫。如此丰沛的食物引来了成群以节肢动物为食的鸟类。夏天的湖边和沼泽地上,有数量众多的鸟儿在上空俯冲或潜入水里。一种特殊的鸟——苔原鹬也放弃了它的飞行能力,把乌云般的蚊子、摇蚊和石蛾留给了空中的猎手们,并把它的目光集中到地面生活的节肢动物身上。一大群苔原鹬正跟随着一队苔原鸵快步行进,用它们长长的喙在还没完全生长的草丛中啄食。由于苔原鸵的身体十分沉重,会对行经之处土壤和苔藓造成很大的扰动,会翻起泥土,踩扁脚印中的植被,使得生活这些地方的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四散开来去寻找新的遮盖物。但后面跟随着的苔原鹬很快就把它们啄食吃掉。对苔原鹬而言每一只苔原鸵都意味着一顿大餐,因为它身上有不少嗡嗡叫唤的苍蝇和跳蚤以及各种其他寄生虫,这些都是苔原鹬能捕抓到的猎物。苔原地区生活着几种外形相似的苔原鹬。它们的身体呈圆形,脖子很短,能减少热量的损失。细长的腿使它能在池塘里涉水,而细长喙部的尖端很敏感,可以探测到苔藓和石头下面的昆虫。苔原鹬睡觉的时候会可以把头伸进身上的毛发状羽毛里,把敏感的喙藏在胸前的绒羽内。和大多数苔原动物一样,苔原鸵和苔原鹬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寒冷的北部地区。戈壁跳龙戈壁跳龙是一种在西亚及撒哈拉的戈壁和戈壁灌木丛中跳跃行进的小型稜齿龙。欧亚大陆的戈壁沙漠是地球上最恶劣的环境之一。正午的烈日炙烤着大片的沙子、粘土、岩石和碎石,夜晚则冰冷刺骨,因为从北部冰盖向南或从南部山脉向下吹来的寒风能在这里畅通无阻。这里降雨稀少,而且都只在春秋两季。植被也很稀疏,只有在雨季才会生长。在这种环境下,动物必须非常顽强地生存,而这里的大多数植食动物都是冷血动物。龟和素食蜥蜴等植食动物新陈代谢缓慢,使它们能在有植物的时候大吃大喝,生存环境不佳时则能在洞穴里休眠度过。而在温血动物中,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最为成功,它们只在晨昏外出活动,从而避免把自身暴露在极端的环境中。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温血非鸟恐龙之一便是戈壁跳龙。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外形和习性都与戈壁胎盘哺乳动物很相似。它在黎明和*昏时分活跃,吃植物的根和种子,能有效地保存水分,在沙子里挖洞穴居。戈壁跳龙大约60厘米长,很好地适应了极端的环境。当环境变得寒冷时,它弓起它的背,减小迎风面面积(a),其皮肤上的皱纹聚在一起形成一层隔温层,同时厚厚的眼睑叠在眼睛上以防止冻伤,并以跳跃形式移动(b)。当环境炎热时,它会把身体伸展开来(c),增大表面积来进行散热,并通过后腿跑步来移动(d)。戈壁甲龙戈壁甲龙是一种栖息在中亚草原上的,类似雕齿兽的甲龙。
在亚洲的中心地带,连绵不断的针叶林带被南部的混合草场和窄叶开花植物组成的寒冷草原所取代。在森林边缘,草类扎根生长在肥沃的黑色土壤中,但再往南,土壤就更红、更干燥。这些草原被称为干草原。在干草原的另一边,一片由流沙、硬粘土和碎石组成的荒野向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
干草原上有许多吃种子的穴居动物,尤其是一些哺乳动物。它们的穴居生活方式使土壤经常得到搅动和通气,防止了表层养分丰富的表土被过快利用,维持了植物们的生命。春天,当开花植物纷纷开放,干草原就像一片色彩斑斓的焰火,而在夏天,草类带绒毛的球状种子体又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景观。
和世界上大多数大草原一样,干草原养育着各种各样的食草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从中生代开始在这里演化的。戈壁甲龙是一种甲龙,与白垩纪末期大量出现的包头龙和美甲龙等灭绝物种有亲缘关系。甲龙类分为两个家族,第一类是结节龙类(起源于侏罗纪),它的体型很轻,在白垩纪早期达到顶峰;后来的甲龙类变得更加沉重,有着巨大的盔甲,尾巴上也带有武器,它们在早新近纪的第一波开始衰落后再次取得了成功。现今存在的大多数甲龙类是重型甲龙类的后裔。它们在世界上的这一地区总是数量丰富,化石显示,随着草原的发展,它们演化成了食草动物。戈壁甲龙的盔甲是由皮肤上覆盖有角质的骨板发展而来,现在已经成为连续的背甲。连续的背甲以及球状的身体有助于身体在防止干燥的风丧失水分。
戈壁甲龙的头部盔甲是角质的,沿着宽大的嘴唇形成一个切割草料的喙,其口腔后部扁平的牙齿能把植物性食物磨碎。甲龙类的盔甲主要由盾板和结节组成,有些种类还会演化出防御性的长刺。而戈壁甲龙的盔甲更重要的作用是保存水分。它颅骨内的凹陷处有潮湿的薄膜,当吸入满是尘土的空气时,潮湿的薄膜使空气变得湿润。防御性盔甲仍然以角质尖刺的形式出现在体侧和尾部的沉重骨柄上。
戈壁甲龙会走进洼地里,只把流线型的盔甲暴露在风中,来抵御当地常见的沙尘暴。
翻译:吾乃*也司徒诚排版、校对:吾乃*也生物学顾问:独孤清林超音速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