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课题研究KW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TUhjnbcbe - 2022/5/29 17:19:00
市级课题《“部编本”视域下语文教师元认知教学策略优化的实证研究》是由浦东教发院郑新华博士于年领衔申报并立项的。作为承担课题实践任务的浦师附小积极参与其中,并于年3月29日该课题开题会做了相关阶段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KW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例浦师附小朱韵清摘要: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使学生能形成对自己阅读过程的统筹管理。KWL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有针对性地激发、提升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能力,使阅读更具有积极性和持续性。本文尝试以KWL模式为基础,结合本土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力图进一步发挥该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优化。关键词:KWL模式;自主阅读;教学优化

01

问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面对大段的,特别是缺乏情节性的文字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时,学生的预习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多数学生仅标好自然段号、圈画生字,连文章都不愿细读就结束了预习。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大部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文本信息,缺乏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从简单的“听”阅读分析引导至“做”阅读分析、“探究”阅读分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1]]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预习监督机制,很难改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结合针对背景知识、阅读主题及阅读目的等各方面的自主提问,将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式阅读向主动式阅读转变,使得阅读更具有积极性和持续性。为了帮助学生在预习阶段回顾先备知识,自主设定阅读目标,做到统筹管理整个阅读过程,以利于在课后达成阅读目标及完成阅读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尝试以KWL模式为基础,制作适用于本土学生语文阅读体验的KWL三维表格。

02

KWL模式的起源和含义

KWL是一种以学生为导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最初是由DonnaOgle于年创建,用于在课堂阅读前激发学生关于学习主题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其中,“K”是指“Whatweknow”,即在阅读前获取学生对于相关主题已经知道什么;“W”指“Whatwewanttofindout”,即对于所要阅读的主题学生想知道什么;“L”指“Whatwelearnedandstillneedtolearn”,即对于相关阅读主题学生学到了什么。[[2]]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的实证研究支持KWL模式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有效性,证明该模式在“K”、“W”、“L”三个步骤下能有针对性地激发、提升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能力。然而目前该模式在本土的语文学科方面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大部分研究只是在课前一次性地使用了KWL量表,没有将其在课前课中课后整合使用,该模式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延伸。笔者尝试以KWL模式为基础,结合本土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该模式进行二次应用,贯穿于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到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延伸到课后探究,力图进一步发挥该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飞上蓝天的恐龙》为例,笔者设计了基于KWL模式的二次应用表格:

03

KWL模式的应用过程

课前完成课后完成K(我已经知道了什么?)W(我还想知道什么?)L(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预习前预习前预习后预习后1.“KW”阶段的一次使用(1)预习前“K”的实施:回顾先备知识预习前“K”栏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已知经验。在预习前,即读了课题,还未阅读课文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关键词产生先备知识的调动,构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进行对文本初步的理解和推论。对于《飞上蓝天的恐龙》这一课题,学生首先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题研究KW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