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用户真正引入内容生产和媒体运作中来,是检验一家媒体是否在真正推进融媒转型的关键所在。
“双11”过后,马云在谈到淘宝时说,每天有万人逛淘宝,但什么也不买,纯粹是瞎逛。由此,他思考的是,淘宝不能只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还要让用户体验到趣味、分享和交流。大如淘宝,仍在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这便是互联网思维。同样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用户思维。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是媒体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打造新型智能传媒不可偏离的初心。能否把用户真正引入内容生产和媒体运作中来,是检验一家媒体是否在真正推进融媒转型的关键所在。
用户“失联”:
传统媒体内容失去反馈,
平台效应大大减弱
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用户群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8.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到99.1%;他们年轻,10-39岁的网民占比65%;他们学历越来越高,大专以上学历已占21%;他们思想独立、时间自由,学生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46%……
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渴望表达,渴望认同,渴望参与,他们不甘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灌输,他们会主动索取信息,甚至是主动创造、分享、交流。这正是互联网媒体快速崛起的土壤。很显然,传统主流媒体在这种变革中,与用户逐渐地“失联”了。传统主流媒体仍在兢兢业业地生产专业优质内容,但在“互联网+媒体”大潮中,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是从报纸上、电视上获取这些优质内容,造成了事实上的内容与用户分离。这些内容的用户大多不再是我们真正的用户,看不见摸不着,无法产生即时的互动,用户的价值无法为我所用,传统媒体的平台效应正在慢慢减弱甚至丧失,进而导致传统的二次营销模式的失效。这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营销力在互联网大潮中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根源所在。面对用户对媒体的需求和媒体接触行为的上述变化,主流媒体如何在重新连接用户、吸引用户、正确引导用户的同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增强用户黏性?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流程再造:
让用户体验贯穿始终,
形成内容生产闭环
如何将用户引入内容生产环节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做法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流程再造为抓手,彻底改造过去“我报你看”的传统内容生产路径和模式。过去以报纸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流程,可谓“24小时动一次”,要转变为以齐鲁壹点客户端等新媒体为中心组织内容生产,就要“24小时一直动”。按照移动优先、视频优先、优质内容优先、技术优先的原则,即时发布、滚动发布与深度报道相结合,打造网端微屏报等多平台的传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传统的选题调度、采编审校,齐鲁晚报的内容生产流程还强化了线索监控,增加了全网分发、用户反馈等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让信息主动找到用户,并将用户的参与、评价反馈给下一轮内容生产的过程。在即时报道、滚动发布过程中,移动直播因现场感强、互动性强,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从而成为常态化新闻应用手段。比如在11月17日发生的济南*台电厂运行故障事件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图文采访之余,于当天22点赶到*台电厂,深入电厂车间,打开手机,进行了一场直播。直播很短,不到10分钟,记者采访了电厂相关负责人,他解释了电厂运行故障的原因,直播还展示了维修工人紧张抢修的场面。这样让用户身临其境的画面所传达的信息,是多少文字也表达不清的。同样的,在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现场,在潍坊居民迎战台风“利奇马”的现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记者都第一时间进行了直播。增强体验式、互动性报道,是内容生产的又一新形式。曾记否,年,重庆时报记者刘兆亮一篇《钢的门》打开了体验式报道的新大门。发展至今,无互动不新闻,无互动不营销,将用户代入场景的体验式、互动性报道,越来越普遍。今年两会,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运用新型短视频形式Vlog,出镜+体验,相继推出《成功约到人大代表的秘诀》《最长的部长通道长啥样》等系列报道,不仅登上新浪微博Vlog日榜,还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赞扬推荐。观点和态度是吸引用户、引导用户的杀手锏。信息过载时代,用户不缺信息灌输,缺的是专业、权威、有价值的态度表达。说用户想到而未说的观点,表用户应知而未知的态度,既是媒体拥抱用户做新闻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所在。无锡接连曝出塌桥案、小吃店爆炸案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评论《应以全面追责回应“无锡怎么了”》,说出了用户想说而未说出口的话;泉城马拉松开跑之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为泉马让道,助济南提速》,回应部分市民对交通管制的疑虑,提出“一时的交通管制固然会给市民带来一些忙乱,但是马拉松给整个城市带来的回报却是长久的”观点,有效引导了舆论。目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重磅报道,基本都配有“编辑快评”,就是希冀加深与用户的心灵沟通和观点碰撞。记者上线: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很多传统媒体都没有摸到路径。年7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给出了自己的方案——记者上线。逻辑很简单,用户在线上,内容也上线了,记者若不上线,就与用户失联,对内容难以负责。记者在线,不是像以往一样,给记者挂个牌、公布个手机号,而是真正的上线,在壹点首页、每条稿件、每条情报下,尽可能多地展示相关记者的头像,供用户一键触达、在线互动、提供线索,记者则像淘宝店主一样拥有自己的主页,维护自己的形象展示、已发成果、与用户的互动记录。报社则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强化考核激励,推动记者上线并与用户有效互动。截至年11月,齐鲁壹点已上线记者达余位,不仅包括齐鲁晚报,还包括生活日报、*三角早报、鲁中晨报、经济导报的记者;记者被情报达4.5万余条,形成新闻稿件余篇,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余个,郑重叫响了“找记者上壹点”的服务品牌。依托记者上线的技术逻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还实现“服务上线”,推出“问壹点”公益服务项目,探索“新闻+服务”的融媒转型路径。截至目前,已上线项目包括问暖、问诊、问考、问车、问法、问财、问养老、问房、问五险及壹点等,陆续上线各类行业专家、技能人才(单位)近人(个)。拿近期正在进行的“壹点问暖”项目来看,山东16城市36家供暖企业同步上线,用户只要一下暖企,说明自己的问题,稍后就会收到暖企的回复和问题解决方案。“壹点问暖”上线一周,就收到用户余条问题反馈,多半都得到了暖企的及时回复。即便暖企回复不及时或解决方案糟糕,没关系,记者可以跟进解决。敞开大门办媒体,我们还强调让用户走进来,这就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连续两年力推的“超级用户”战略。何为“超级用户”?就是精准的具有高黏性和高价值的在线用户。“超级用户”战略的精髓,就是找到最富有黏性的目标用户,加速往一个统一的线上平台转移,在线上的即时互动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品位、情感、诉求等,并据此做出决策,放大用户价值,不断探索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业态。这个新产品就是齐鲁壹点情报站。通过实时互动、有效服务,齐鲁壹点情报站已发展并抓牢“超级用户”——情报员8万余名,他们每天生产余条UGC内容和2万余条评论跟帖,造就了齐鲁壹点最具活力的互动生活社区、最走心的情感分享驿站、最管用的民生服务通道。借船出海:
找商业平台的用户,
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
我们深知,内容做得再好,传播不出去都是白费力气;超级用户推广再好,在动辄以亿计量的商业平台面前都是小儿科。借船出海,是传统媒体无奈却必然的选择。各大商业资讯平台往往将传统媒体当作新闻内容供应商,我们售卖的是牌照资源和优质内容,收获的除了流量和影响力,还应包括采编人员的培养机会。借台唱戏,寻找自己的用户,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不可否认,商业平台扎根于互联网,对“用户为王”天然膜拜,没有思维障碍。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新媒体产品不仅懂得如何做好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还通过不同的用户维度和用户关系对普惠用户、边缘用户、特殊用户、互动用户等作出区分,对用户思维有更透彻的理解。而这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学习的。目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合作的商业资讯平台十余家,每天外输原创内容近千篇;各类新媒体产品数十款,覆盖用户群体0万。在这个过程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有过犹豫、有过挣扎,但最终摒弃了“谁更主流”“谁占便宜”等封闭思维,全面拥抱外部平台,提升自有平台传播力、影响力和经营力。用户的迭代,推动媒体的迭代。在这个转型期,优质的内容、深度的互动、贴心的服务、有效的传播,是我们给予用户的,更是用户给予我们的。(陈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内容中心主任;王若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情报站事业部主任)编辑:小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