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真正男主上线就被打,挨揍的原因还影
TUhjnbcbe - 2022/11/15 21:40:00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

Read君继续带大家读书。《清平乐》本周更新的剧情,让原著粉有点激动,因为梁元亨出场了。

梁元亨是谁?原著中,他是长公主赵徽柔的心上人,是男主角。剧中他被舅母骗入宫,做了宦官。但他天资伶俐,记性好,把考核内容背得一字不差。

宦官总管任督知对他颇为赞赏,当下就问他姓名,他回答说:“梁元亨,元亨利贞的元亨。”

话一说完,任督知一巴掌将他抡倒在地。

有网友不懂了,弹幕求教:为什么要打他?猝不及防啊!

于是,这一刻的弹幕,成为科普大教室。网友在线教学,“因为‘贞’这个字,他不能说。”

“为什么不能说?”好学网友在线发问。

热心网友积极答题,因为“贞,和宋仁宗赵祯的名字相近,不能说。”

这个,就叫避讳。

在古代,这两个字不重视,仕途是肯定无望了。

一、什么是避讳?

在今天的民间习俗中,在祭祀一类的场合,小朋友说了一些不合适、不吉利的话。家长们就会急匆匆地杀过来:“呸呸呸,小孩子不懂事,不要见怪。”

还有一些地方的民俗中,大人会厕所用的草纸,在小朋友嘴巴上来回擦,好像能擦掉刚刚说的不吉利的话。一张小嘴巴擦得红红的,效果才好。

Read君小时候,过年时候说到死啊一类的词汇,马上被家长吹胡子瞪眼,大大影响过年的心情。

民俗中忌讳还有,但“避讳”今天生活中没了。避讳与封建社会秩序有关。民国以前,讲究“君臣父子”,对于君、父的名字,臣、子不能直接说,以示尊敬。

关于避讳的书,Read君推荐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

陈垣(—),广东新会人,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这本书完成于年,书中对于避讳的方式、种类、事例,以及因避讳产生的文献问题、历朝避讳举例,都详细说明。虽然只有8万字,薄薄一本,但是一经问世,广受好评,也是今天研究古代史和古代文献的学生的必读书。

比较有名的例子,唐代诗人李贺,号称“诗*”,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名句。他7岁写的文章,就获得了韩愈、皇甫湜等人的赞赏。

就这么有才的人,一生不能考进士,就因为他爸名字叫李晋肃。“进”和“晋”同音。这听起来有点牵强,但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丝毫没毛病。文章大家韩愈写了《讳辩》,说李贺本来名气很大,但被人嫉妒,所以被舆论说他不能考进士。尽管韩愈一番解释,但是李贺终究没有走上仕途,27岁就死了。

二、少了一笔的,可能不是错别字

陈垣先生说,避讳这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起源于周,盛于唐宋。秦汉时期,避讳比较粗,管得不严,到六朝之后,就越来越严了。

遇到要避讳的字,早期的处理方式是改字和空字。

改字:

比如《史记》中,商朝的“微子启”写作“微子开”,“开”和“启”是同义词,因为汉景帝叫刘启,要避讳。同样,“邦”都改为“国”,是避刘邦的讳。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人,对汉武帝及其父亲、祖父,是要避讳的。

长坂坡的赵子龙。《三国》剧照

《三国演义》中赵云会说“我是常山赵子龙”。常山郡一开始叫恒山郡,因为汉文帝叫刘恒,所以改为“常”,恒和常也是同义词。“嫦娥”本名“姮娥”,在秦代竹简上,写作“姮娥”,也是因汉文帝刘恒,改为嫦娥。

空字:

比如《史记》中“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原文应该是“子启最长”。刘启后来成文汉文帝,所以《史记》中,“启”这个字要空着,用某代替。名字中带“谈”的,也都被改名:张孟谈《史记》作张孟同,赵谈作赵同。因为司马迁父亲叫司马谈,他对父亲要避讳。

司马迁

缺笔,是唐代才有的。要避讳的字,缺一笔不影响阅读,也遵循了避讳的需要。比如乾封元年《于志宁碑》中,“世武”作“卅武”。(世缺一横。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今天去翻清代乾隆之后的书,弘字往往最后一点是不写的,因为乾隆叫弘历。

清代避讳字对照表,往往用缺笔的方式。

陈垣先生在书中还说,唐代还解锁了避讳新模式——不仅要缺笔画,还要改读音。一直持续到后世。

所以,在剧中,北宋时期,“贞”字不光不能写,读音也是需要改的。梁怀吉不知道改音,就犯了“避讳”。

那读音怎么改呢?陈先生在书中提到,《宋史》记载,南宋绍兴年间,礼部馆员讨论宋钦宗赵桓的“桓”字怎么避讳。

日常自然不用说,不能用了。姓桓的呢?去木字旁,姓亘……比如有人叫张桓,那就要改叫张亘了。

对于经传典籍比如《尚书》《论语》里的呢?官员建议字就不要改了,影响文化传播,不然20几代皇帝之后,书就面目全非了。字形不改,读音要改:按义项来区分,如果表示“威武”这一意思,就读“威”;代表回旋这一意思,读“旋”……

避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麻烦,就是古代文献的流传混乱,很多字都被改动了。但是呢,也有好处,因为不同朝代避讳字不同,也可以让后人利用这点辨别古书古画的真伪。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

比如史学家钱大昕在给友人的信里讨论,有本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号称北宋刻。落款中有一句“右迪宫郎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监司干办公事张寔校勘”,这人官职很长,是在两浙东路管茶的,关键词是“干办公事”。钱大昕说,建炎初年,避南宋高宗赵构的讳,“勾当公事”这一官职改名“干办公事”。所以,钱大昕说,这本书必然是南宋的。

三、晚清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与宋仁宗有关?

陈垣先生说,避讳之风最盛的,就是宋代。

平时写到“祯”这个字,要用别的代替。平时交谈,也要小心翼翼地避开“祯”这个发音。

不光如此,其他同音的桢、贞、侦、徵、癥、浈、寊、揁等,在书写到的时候,也都要避讳。

陈垣在书中提到了宋代避讳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宋辽金夏互相避讳。

也就是说不仅自家天子的名讳要回避,友邦国的BOSS名字,也不能提。《宋史·地理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了避开金太子完颜光瑛的名字,把光州改名为蒋州。

第二个,是开始避孔子的讳。

孔子名叫孔丘。遇到“丘”字,就改读“区”。地名则统一改掉,《宋史》八五《地理志》:“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这个避讳,一直影响到清代。你知道“邱”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吗?

雍正年间,为了避孔子“丘”这个字,就加个耳旁,造出来了邱。所以各位姓邱的小伙伴,你们的祖上,其实是姓“丘”。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

第三个宋代避讳的特点,就十分玄学了:“龙天君玉帝上圣皇”这几个字跟皇帝有关,通通不能用,更不能用作人名。比如葛君仲要改名葛师仲,方天若改为方元若。

宋太祖赵匡胤、赵家始祖赵玄朗、高祖赵眺、曾祖赵珽、祖父赵敬、父亲赵弘殷(吴越王钱弘俶改名钱俶),太宗赵匡义(义兴改为宜兴)、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这些人名都是要牢牢记住的避讳知识点。

假如一个人参加科举考试,文中有一个避讳字漏了,比如用了“镜”这个字,(祖父赵敬,“镜”也不能用,南北朝陶弘景的《真人水镜》宋代被改为《真人水照》。)那么,即使是苏东坡一样的才华,这次科举也不用想了。

张廷玉,谥文和。

到了宋仁宗赵祯,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例子:“谥文贞者称文正。”文正是古代士大夫盖棺定论的最高荣誉。清代名臣张廷玉晚年,乾隆死活不给他文正,而是文和,搞得他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

在宋仁宗之前,唐代的魏征、包括宋代初年的李昉,都是文贞公。宋仁宗之后,就要改了。

因此宋代后来的范仲淹,直到清代的曾国藩,谥号都是“文正公”了,这是宋仁宗之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的。

最后,做一道随堂小测验——

题目见文章开头——请问,任督知问“你叫什么名字”时,梁元亨应该如何回答?

打开小时新闻app,点击首页右下角的“我要爆料”,带上话题#荐书#,告诉我们书名,并附上推荐理由,我们会选部分推荐,整理在下期书单中。

同时,只要参与活动的用户,都将获得由“早晚读书”app提供的21天VIP读书卡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正男主上线就被打,挨揍的原因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