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这天,北方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美味香甜的腊八粥,腌上一坛翠绿爽口的腊八蒜,而佛教信徒还会在这天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别看腊八节在现在并不是特别显眼的节日,事实上,腊八节有着和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同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腊八节在古称为“腊祭”,在《孔子家语》中有孔子的徒弟子贡参加“腊祭”的故事,这说明腊八节祭祀活动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
据史书记载,腊八节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需要给灶王爷送糖、瓜子等吃食祭祀,在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礼论训》中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古人将炎帝视为灶王爷,也有说法灶王爷是火神祝融,祝融是三皇五帝中五帝的后代。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足以看出祭灶的起源之久,而祭灶再往前追溯便是“腊祭”,可以说腊八节和祭灶节都是由古代的“腊祭”而来,相传最早便是从上古圣王神农氏开始的。
“腊祭”是一年岁终的隆重祭祀活动,但祭祀的不是祖先,而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举行,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八蜡”,即“八蜡以祀四方”,意思是用八种不同的谷物来祭祀四方的八种神,而这八神大多都是与农业相关的神明。在农耕时期,百姓们认为“吃饱穿暖”才是根本,因此对这些对农业有利的神明最为敬仰,而天子也非常重视每年的“腊祭”活动,需要蜡祭以祀神,并且进行虔心祷祝,祈祷诸神在来年能保佑百姓农事顺利、秋有丰收,久而久之,这项祭祀活动又称为“天子大蜡八”。
在祭祀活动结束后,那些祭祀所用的8种谷物便会煮成粥,皇帝会将粥赐予参与祭祀的群臣、百姓,还会向各个寺庙发放谷物粮食,这就是腊八节最初的原型。
而到了先秦时期,仍延传着“腊祭”的习俗,节日在腊月,但具体的日子却仍不固定,直到汉代才明确了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腊日固定在了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遂成为一个节日,称为腊八节。而祭祀的对象也由八神改为了五位家神,即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这5种,祭祀活动虽在延传,但当时并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腊八这一天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腊八粥便由此产生。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佛粥”,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有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而到了清朝腊八粥更是盛行,腊八粥中的食材也远远超出了8种。
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各地各家的做法也各有不同,熬好一锅粥,大约要三个半小时,是实实在在的“功夫粥”,而一碗传统的腊八粥需要有这5类食材。
第一类是谷类,即大米、粳米、糯米、薏米、小米、黑米、紫米等。
第二类为豆类,即赤小豆、绿豆、芸豆、扁豆、*豆、红豆等。
第三类为坚果类,即核桃、莲子、葡萄干、松子仁、杏仁、花生、板栗等。
第四类为药材类,即芡实、枸杞、干百合等。
第五类为果蔬类,即桂圆、红枣、山药等。
这五类食材是腊八粥最基础的食材,正所谓“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无论少哪一类腊八粥都不能算是完整的。
而老一辈常说腊八粥需“五行俱全”,这里的五行便是指的这五类食材,汇集了全年各季的食材,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各个颜色,所以我们在做腊八粥时,这五类食材一类都不能少,老传统不能丢。
腊八粥
所需食材:大米,糯米,小米,黑米,红豆,芸豆,绿豆,*豆,花生,核桃,莲子,干百合,红枣,蜜枣,冰糖。
1、准备食材,将所有需要清洗的食材如谷类、豆类等放入碗中,用清水反复冲洗几遍,一些坚果类、果蔬类食材按需处理,如核桃掰碎,红枣洗净去核。
2、浸泡,将需要浸泡的食材放进同一个碗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提前浸泡一夜,因食材种类过多,浸泡后烹煮能使所有食材煮熟的时间一致,一些易熟的食材,如红枣、核桃、蜜枣准备好即可。
3、除了易熟的食材和冰糖外,将浸泡好的食材倒入电饭锅中,加入足量的清水,按煮粥键,焖煮90分钟。
4、待食材煮至浓稠时,加入红枣、蜜枣、核桃、冰糖,搅拌均匀后,继续焖煮15分钟左右,煮好后可以再焖5分钟,这样做出来的腊八粥浓香软烂,黏稠丝滑。
——老井说——
腊八粥没有固定的食材,但想要喝到一碗传统的腊八粥,这5类食材缺一不可。一碗浓香软糯的腊八粥,汇集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收获,寓意“五行俱全”。更有人在腊八粥的食材上,特地挑选出五行中自己喜欢的颜色,将这样的腊八粥作为“增运粥”,祈祷来年能增旺增运,腊八将至,记得给家人煮一碗“五行俱全”的腊八粥,祝愿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