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地域一体、历史渊源深厚。这大块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土地,在古代常被称为幽燕或燕赵。
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九州”之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北方为幽州,燕也。”此中所说的居于北方的幽州即是其中之一,也是今京津冀腹地较古的一个称谓。燕,因燕山而得名,周王朝建立后,燕山之野成为召公奭的封地,并逐步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赵,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另一个,其区域主要是指今河北省南部的邢台、邯郸两地,在东北方与燕国直接相连。我们这大块共同的土地,平坦延展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之上,东濒浩渺无垠的渤海,西、北两面有巍峨高耸的太行山、燕山相环抱,中间还有大运河、永定河、海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相贯穿,美好的大自然给我们一个始终休戚与共的家园。
自古至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也是彼此相亲,密不可分。西晋编纂有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的著名*治家、文学家张华,各种史志多记载其为范阳方城,也就是今河北省固安县人;而北京市大兴区的官方网站在《古今人物》一栏也赫然将他列入于内,据说该区有张华村正是张华的故里,村子内以前有口水井,一直叫“张华井”。固安在古代有方城之名,然而古方城的区域确实与今天固安的县境大很多,西晋张华所出的“方城”也可能被划分入距固安很近的大兴区内。正如战国时,荆轲刺秦王所献中的“督亢”之地,有说是在固安县、有说是在涿州市、还有说是在高碑店市等,产生分歧的原因也主要在“方城”区域的古今变化。自辽至清及建国之后,北京长时间成为都城的所在地,使燕赵之域的*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明初以后,作为拱护京师的重要卫所,天津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清中叶以后,随着盐业、近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天津作为新兴大都市的各种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地处畿辅门户的保定也成重要一极,至清末,在京津冀区域已形成京、津、保三个主要支点紧密连接与循环拉动,并进而辐射和影响全域的空间格局。晚清的一些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都曾频繁穿梭于这三点之间。当时,还有不少风云一时的*治人物,在天津拥有房舍,或长期在那里居住,如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吴佩孚、梁启超等,一方面这里有较为安全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与北京较近,信息通畅、来往便捷,既可逍遥自保,又可随时伺机而出,迅速融入到国家的*治核心之中。
一代代文人才士不断得到共同的文化滋养,也共同创造着难以拆分的文化成果。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南开校父严修,一八六〇年生于河北省三河县,其家是为避英法联*之难而迁居于此,虽然时隔不长便又回津,却给严修留下很多印象,此后他曾多次再归。除去在天津创建南开中学与大学,大量招收燕赵儿女,严修还曾担任过直隶学校司事多年,管理直隶全省的学务,创办新型学堂和劝学所,提倡新式的高等与小学教育,为后来河北省的的教育发展奠定了根基。他晚年倡导建立了著名的城南诗社,成员中除去天津人,很多来自河北,如张同书、马钟琇等,这是一个覆盖整个京津冀的文人雅集群。
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十分著名的流派——荷花淀派。此派的创始人与核心是著名散文家孙犁,其他成员主要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铁凝等。荷花淀即白洋淀,位于今雄安新区之内。孙犁先生早年虽主要生活于冀中农村,却从年起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还担任过天津市作协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在津生活工作达五十余年。孙犁先生影响下的后继者,多籍在河北,而刘绍棠的出生成长之地通州原本也属河北,后来却被划入到北京。天津在年2月曾划归河北省,直至年1月。行*区划虽然可以很快变化,而《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却始终是荷花淀派最重要的园地,此派很多人都是在孙犁先生的直接影响支持下,从这里走上了宽广的文学之路。
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融合共进的步伐史无前例地加快。1月11日上午,北京市级行*中心正式迁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1月16日,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及天津多地进行考察调研,做出新的指示;1月22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校验试飞成功;同时,与这三地相连的公路、铁路建设也正有序展开,一个更为辉煌的时代画卷正在京津冀的大地上灿烂展开。
(此文年4月15日以《共同的守望与腾飞》为题,被精简刊发于《今晚报》第9版,人民网有转载)
更多精彩,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